周总理的回答很机智:
“开花、鸡叫的时候”
在外交部任职期间,罗明同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近距离接触,他对部分领导人的个性、谈吐印象深刻。
资料显示,在一部拍摄于1956年的纪录影片《兄弟般的友谊》中,出现了罗明的身影,那时他的身份是中国领导人朱德出访罗马尼亚时的随行翻译。他流利的汉语甚至还曾“骗过”朱德的耳朵。朱德以为罗明是生长在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后裔,随口询问他出生在中国的哪个省份。当罗明回答说自己是罗马尼亚留学生时,朱老总大吃一惊,惊叹:“简直不敢相信!”
1955年访问罗马尼亚期间,朱德下火车后曾在广场发表简短演讲。这名中国领导人的四川方言一度难住了罗明。一开始,完全听不懂。这个机智的年轻人很快观察到,朱德视力不太好,演讲稿上的字儿写得很大。罗明站在朱德身后,不慌不忙对照稿子“消化”方言,再对罗马尼亚民众进行翻译。“自从我踏上了罗马尼亚的国土,我就感到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热忱……”时隔近60年,罗明还能流利地背出朱德副主席演讲的开场白。他还记得,台下民众的掌声一波又一波响起,朱德很高兴。
数年后,罗明在北京颐和园参观时偶遇朱德的警卫员。“你是罗明吗?”警卫员一下认出他,并邀请其拜访朱德。“哎呀,罗明,我的老朋友……”两人的合影至今还夹在罗明的相册里。
“他们都喜欢我。”罗明自己笑笑。在朱德访问期间,罗明陪同了10天,老少两代人合作非常好。罗明当时年轻,中罗两国的领导人都把他当子辈对待,但他从未逾越冒失,总是很守规矩。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曾率团到罗马尼亚,参加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的葬礼,罗明再当翻译。在风雪中,67岁的周恩来总理跟随送葬队伍整整五个小时,徒步三四公里。葬礼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从罗马尼亚部长会议大楼走出,准备回到下榻地。罗明向我们解释说,按照惯例,应由部长会议主席或第一副主席陪同。但周总理谢绝了这一安排,点名要罗明陪同即可。
下榻处距离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约30公里。刚上汽车时,罗明习惯性地拉出要客后面的小椅子准备坐下,便被周总理招手制止了。总理将罗明拉到身旁,如长辈般揽着他的肩膀,聊起天来。
“其实我当时有个任务。”罗明神秘一笑。周总理问及他的家人,他一一介绍后,顺势反问:“总理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这是他的任务。罗马尼亚方面准备在周总理生日之时送上贺礼。周总理的回答很机智:“开花、鸡叫的时候。”
“我想大概是春天吧。再想问具体的日子,他总用这样那样的句子绕出去。到最后,也只知道是3月份。”回忆起这段历史,罗明无奈地笑了。周总理的机智幽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车时,周总理还笑着拍了拍罗明的肩膀:“罗明,你没有完成你的任务。”
“后来,我才知道周总理的生日是3月5日。”罗明说,通过旁人,他明白了总理的深意。“你们国家做过一个决定,不庆贺领导人的生日。那时候,苏联也有类似规定。”
罗明还记得,时任罗马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同周总理私交甚好。波德纳拉希病重时,中国还专门派出一支医疗队。1976年1月8日,得知周总理去世时,病榻上的波德纳拉希曾说过一句话,令罗明毕生难忘。“他说,那,我也可以走……”提到三十八年前的那一幕,记者面前的这位八旬老人几度哽咽。1月24日,被罗明视如父亲的波德纳拉希去世。
1981年,罗明作为公使陪同一个代表团访华,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哎呀,我的老朋友。”邓小平紧握罗明的手,并拉着他一起照相。此前,罗明曾多次为邓小平当翻译,6年间同邓小平相处的日子加起来有10多天。“但是有一段时间他没有出来,跟他没有见面的机会。”久别后再见,邓小平还记得罗明,这让后者感到十分骄傲。
罗明向在场的记者团解释了他回忆这些过往的用心。他多次强调,中罗双方一下子就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两国关系带有了一种独特的性质。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