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爱》讲了三个北漂闯荡北京文艺圈的故事,因为主角身份是编剧,故事又狠狠吐槽了一下底层文艺工作者的艰难遭遇,这样的故事设置是讨巧的,用那个俗到不能再俗的三个字来形容就是“接地气”。话说顾长卫以前的作品也接地气啊,《孔雀》讲述残酷青春,《立春》刻画小知识分子困境,只不过《微爱》接地气接得更彻底,顾导的姿态已经低到尘埃里去了。
《微爱》是一份拼盘,拼盘里装着四份凉菜,分别是“喜剧”“爱情”“惊悚”“文艺”。没错,和这个故事并不搭的惊悚与文艺成分,还是不可控地融入了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加入惊悚元素,顾导借片中人物之口说了,大意是“现在的电影观众不是喜欢这样的混搭吗”,所以,不要把惊悚元素当成顾长卫的本意,“惊悚”元素是一种迎合,一种不管不顾地迎合。
在电影临近结尾的时候,顾长卫的文艺心不死,在不影响故事整体“商业片情境”前提下,他在商业片的格局里,大大地玩了一把文艺,蒋雯丽在片中唱《为了艺术,为了爱情》,男主角之一在大雪纷飞中纵身跳楼死去,片尾向《城市之光》致敬的黑白画面……以上种种,可以当作顾长卫给他的文艺影迷的一个补偿,也可以当作他对观众敞开心怀的倾诉——不要怪我,要怪就怪这残忍的电影市场。
作为商业片,《微爱》可以当作一部定制电影来看,它是为当下的电影市场度身定做的,是为一部分追捧喜剧片的年轻观众度身定做的。片中人物用着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社交工具,说着几成口水化的网络流行语,他们对待爱情、工作、命运的看法,与众多年轻人出奇一致,用乐观来掩盖抱怨,是冲动来激励理想。它的票房应该会不错,因为和它类似的几部电影,都在票房上获取了成功。
但是,顾长卫端上的这份拼盘您满意吗?有的人会觉得不错,顾导转型成功了,在收获了商业片第一桶金后,他有可能继续在商业片的路线上狂奔下去,直到有了再次可以任性拍文艺片的机会。有的人会觉得不满,认为顾长卫“堕落”了,这些观众可能是顾导的真爱,可很多时候,真爱是不能当饭吃的,对于顾长卫的这部妥协之作,真爱粉们还是默默地奉上祝愿吧。 (韩浩月)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