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编录
3、其它地质勘查项目
1996年3月至今,陈明辉还分别主持过湖南省古丈县烂泥田矿区锰矿普查(中型矿床规模);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向斜镍钼钒矿带调查(发现预测数个镍、钼、钒矿床);张家界市四都坪矿区钒矿普查(中型矿床规模);泸溪县潮地矿区石煤矿普查 (中型矿床规模);靖州县葫芦坪钒矿普查 (中型矿床规模);吉首市古者钒矿详查(近大型矿床规模);古丈县大龙锰矿普查(中型矿床规模);花垣县下溪矿区铅锌矿预查(预测为大型矿床规模);贵州省松桃县盘信铅锌矿详查等项目。
(二) 矿山地质工作
1997年5月~2004年7月,陈明辉主管古丈县烂泥田锰矿(中型矿床,中型矿山)和花垣县渔塘铅锌矿(特大型规模矿床,大型矿山)矿山地质工作,分别采出锰矿石30万吨、铅锌矿石200万吨,为地方矿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 论文著述
多年来,陈明辉结合矿产勘查工作实践,积极从事湘西雪峰弧形构造带、湖南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中钨锑金矿床、湖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镍钼钒矿床、湘西两类不同成因类型铅锌矿床等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工作。尤其对湘西“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中的的镍钼钒矿” 和寒武系中下统“碳酸盐岩中层控型铅锌矿”等矿产的找矿研究成果最为突出。通过潜心研究,在国家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四) 成矿理论和快速勘查技术研究
通过多个钒矿的勘查实践,陈明辉将湖南省沉积型钒矿成矿理论和快速勘查技术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关于沉积型钒矿成矿理论的硕士学位论文已顺利通过中南大学组织的论文答辩。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湘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沉积型钒矿的含钒岩系含矿性、矿层(体)类型、矿石特征及控矿因素,提出宽缓的向斜构造和含矿岩系的厚度是控制钒矿形成规模的主要因素;应用多种测试手段和方法,探讨了钒的赋存状态;认为湘西北地区的钒矿是在有机质参与或直接导致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形成的,无论其形成过程、产出空间、时间,钒的富集都与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岩系有关;钒矿床属于海相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矿床;钒的成矿期是从震旦纪晚期留茶坡期热水沉积的炭质硅质页岩间夹少量硅质炭质页岩沉积期形成钒的初始富集(贫矿层)开始,过渡到寒武纪早期牛蹄塘期炭质硅质岩夹硅质炭质页岩或互层形成的硅质板状钒矿层(富矿层)达到高峰,结束于正常海水沉积硅质炭质泥质页岩沉积期(次钒矿层);其成矿时期应归于晚震旦世晚期至早寒武世早期。这些研究成果对勘查湘西北地区及类似地区黑色岩系中的钒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