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评价董少波,我倒是可以不负责任地说,那真是一个“榆木疙瘩”——其实就是一根筋嘛。都知道,地质行业是个苦差事,长年野外工作,远离亲朋,餐风宿露,顶酷暑、战雨雪、斗蚊虫更是家常便饭,可是董少波却常常一脸憨厚的笑容。外人看来这枯燥单调的地质工作简直一刻都不能忍受,但董少波一干就是22载。身在艰苦行业,一路摸爬滚打过来,他也有挫折、有困惑、有感悟,但更多的却是不断收获的成长与快乐。
“在那些荒瘠的土地下面,埋藏着沉睡了千万年的矿藏,是到叫醒它的时候了”,董少波这样形容自己从事的地质找矿工作。就是带着这种心态和愿望,他努力钻研新技术、新方法,并用于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经验。
最满意的突破,是卡莫亚铜-钴矿项目
刚果(金)卡莫亚矿区位于世界级大矿带-中非刚赞铜钴矿带,属坎博韦大型铜-钴矿床外围。刚果(金)国家矿业公司(GCM)从上世纪80年代起,投入近3万米钻探、槽探、化探、浅井等,仅探获近地表一些“毛毛”矿,金属量约铜-20万吨、钴3万吨。
2010年,北方万宝公司委托中色地科公司负责卡莫亚铜?钴矿区一期地质详查。董少波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总结本区控矿规律基础上,加强复杂构造的研究与探索,经补充勘查,上部矿体新发现易选经济的硫化矿,犹如注入一针强心剂,提振了甲方进一步深部找矿的信心,原?签订的验证勘查4000米合同,因工作成果打开矿的前景,当年追加7000米,增至11000米。新增资源量铜36万吨、钴3.3万吨,达到大型规模(资源量升至铜56万吨、钴6.5万吨)。
“没获得突破是认识上的局限。钻探发现地层有重复,大胆推测深部存在隐伏矿体。有意识地设计三个深孔,全部见矿。”董少波认为综合研究和建立矿床模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
2011年主持二期深部矿体普查,基于地表的认识,通过对矿床控矿特征及推覆构造综合研究,他们率先提出多期叠瓦式推覆-多层楼-金字塔控矿模式,大胆推断埋深250米至450米存在规模可观、更稳定的隐伏矿体,经过验证,新增金属量铜81万吨,钴16万吨。使该矿铜-钴资源量增长7-10倍,探获铜金属量137万吨、钴33万吨,从最初的中小型一举跃升为超大型(铜)钴矿规模,外围普查发现2个潜力矿段及深部矿体潜力区域,全区资源量保守预计超过200万吨铜、40万吨钴。通过两年卓有成效的勘查找矿,使同处一个金元宝式推覆体的两个膨大部位的两个矿床,真正成为旗鼓相当的“姊妹篇”。该项目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
最艰难的项目,是塞拉-利昂铁矿普查
塞拉利昂铁矿普查项目从2012年底至今,合同一直在不断追加补订,从5000米钻探,后续增至28000米、外加新合同4号区5000米钻探、地表铁帽氧化富矿及5矿区的深部勘查及6号区的普查,金矿可能是第五个合同。
从营地建设、公共关系、找矿突破,来自业主的巨大压力;因气候、地形条件,不时趴窝的车辆;地形陡峭,暴雨洪水,容易塌方;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恶劣的环境:树上马蜂、牛虻遍布,经常群起而攻之,地上蚁群、蝎子、毒蛇时有出没,霍乱、黄热、疟疾、伤寒等各种热带传染病肆虐。然而,这些都没有让董少波所在的团队有任何退缩和懊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继续干下去的决心。面对责任与期待,他丝毫不敢疏忽与懈怠。为了处理好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多少次,在办公室电脑前奋战到深夜,甚至是不眠之夜。每天十点基地关电,但常常是以董少波离开办公室的时间为熄灯标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地质人“越有困难,越有斗志”不服输、迎难而上的韧劲,看到了地质人沉淀在内心深处的对找矿事业的深深热爱。
最亲密的战友,是并肩战斗的兄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才能创造奇迹。”少波多次提及自己所在的团队。2008年主持完成加拿大美星公司青海省黄南州旦波隆洼、多巴吉结木两矿区预查,正逢冬季,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克服高纬度、高海拔、高寒等恶劣条件,高质量完成野外作业,赢得“能打硬仗的地质勘查队伍”称号。
在西部非洲与国内不同,冬季转入旱季,正是野外工作的黄金季节,需要大家留守突击任务。14年春节前一天,少波回国汇报完工作后,及时赶回项目部,给小伙子们捎去了很多吃的。“没有别的能给予他们,我的兄弟,我最亲密的战友。”少波没有说,有多少个春节,没能回国与家人团聚。他最甜蜜的记忆,是妻子与孩子。他把对妻子、孩子最甜蜜的回忆和思念,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也像是弥足珍贵的矿藏吧,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会想起。
从事地质勘探的人都知道:投身地质事业,就意味着与“艰苦”结缘,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出诸多艰辛代价。正是怀着这份深深的情结,地质人用坚定的前行,丈量着脚下这雄浑而苍凉的土地;用执着的信念,追求着地下这令人梦索魂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