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好多圈的眼睛,一件深色的夹克衫,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你见到的方同辉总是这样的形象,而你也总会为他的一脸书生气和一身地质情所折服。在近20年的时间内,甚至于最近一年内,他都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与新疆之间的往返了。方同辉似乎与新疆有一种特别的联系——20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战场,扎根一线,奉献一线,好像这里才是他的家。
在戈壁深处的红石矿山,是有色地调中心独立发现、自行开发的一座中大型铜矿山。每一天,这里都产生着价值百万的矿石。每一个夜晚,都有勤劳的红石人在星空下的耕耘。深夜,徜徉在矿区的角角落落,你会发现星光下的选矿厂,静谧而淡雅——这是方同辉告诉我们的,夜里写报告累了,他总会在厂区转上一圈。无数个夜晚的劳作,换来的一篇篇科研论文,一份份奖状。从博士毕业至今,方同辉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参与编写的科研报告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3项。有人问他,在繁忙的野外工作之余,为何还能有高产的科研成果时,他只说了一句:搞好科研工作是找矿工作的需要。是的,因为需要,这些最可爱的找矿人长年坚守在一线;是的,因为需要,他们不断攀登科研勘查高峰。
如今的红石矿山,生产规范,管理科学,员工在宿舍即可享受到热水、有线电视和网络的便利。对于2000年的红石先行者们,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2000年,为卡拉塔格铜金勘查项目立项,方同辉、王书来、秦克章一行三人,来到新疆哈密地区进行化探异常检查。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2020敞蓬车,几床哈密地区宾馆租来的铺盖,几桶饮用水,一些食物和燃油,异常检查队伍就这样开进了戈壁滩深处。荒凉的戈壁滩没有牛羊,连老鼠都是少见,只有时常出没的毒蛇与异常检查队伍在戈壁沙漠相伴。 “露天进入”持续五六天,都没有发现好的矿化。就在队伍准备撤离的头一天晚上,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带给大家欣喜。次日,检查队伍就在异常区发现了矿化——灰色的土泛起了绿色。原来,下雨产生的毛细现象把掩埋在土层下面的胆矾带到了地表。雨水折腾了异常检查队伍一宿,却也带给红石人逢人便说的骄傲。
此后的多年内,每当桑葚挂枝、枣花满园之时,就是方同辉和勘探队员们和家人惜别之际。在广袤的戈壁上,他们成了唯一能动的风景。2006年8月3日,项目组的谭田如在工地帐篷内记录下了当时的气温:早上7时,34摄氏度,下午4时,50摄氏度,室外地表温度到达惊人的74摄氏度。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方同辉和队友一干就是8年。最热的时候,有队友说:你看那天山上的积雪,雪白雪白,要是我们在那找矿就舒服了。在方同辉的野外记录本上写着这样的话“我们是戈壁滩上的小小流砂,任岁月一点点风华,甘愿化作哪里的一道风景,魔兽这几个世纪裤裤追寻的梦,一个与地下数亿年成长的矿藏的承诺。”
十年来,项目组从最初的科研选区、化探异常检查到普详差,卡拉塔格成为了新疆第一个产于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系中的大型铜锌多金属矿集区傲然出世。这期间,项目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国内外专家来来又去去,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和调整。方同辉和队友们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中资,浇灌着茁壮成长的幼苗,也收获着辛勤付出的充实与愉悦。
时间的沧海桑田将卡拉塔格变成了一个聚宝盆,岁月的荏苒往复磨砺了一群执着的找矿人。听,在戈壁深处的寂静中有地勘队员叩问大地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