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刘增仁:地质人要靠技术说话

2014年12月24日10:40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最美教师、最美警察、最美司机……在我看来,最美至少有二层含义,或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激情迸发、排险救人的英雄勇士,或是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执著坚守的普通凡人。他们的故事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也可以平淡无奇、悄无声息。身处地勘行业,我们身边最美的人,就是长年奋战在野外一线那些朴实无华、不善言表的普通地质队员。我们要弘扬的,正是这些地质人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芒,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地质找矿、报效祖国的伟大事业。最美地质人,地质人最美。

毕业支边戍新疆 入门学技有心人

1988年,作为西安地质学院的三个支边名额之一的他,被分配到位于昌吉州奇台县的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环顾祖国西部边陲小城中居住的陌生的土坯平房,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家人。作为家里五个孩子的老大,刘增仁对当初学地质专业,根本没有什么概念,还是家里老爷子给选的专业。在家庭条件极为困难的时期,干地质行业将来能有较高的工资、还能吃国家饭是当时仅有的概念。四年大学,对于这个家庭经济条件极为困难的学子,能做的就是利用假期打工赚钱,尽量减少家庭负担,踏踏实实、拼命学习的他深得老师宠爱,不善言语、心底善良的他深得同学信赖,依靠优异成绩原本可以留在西安这样大城市的他却不改初衷,毅然选择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的大西北从事自己喜欢的可以挣钱养家的地质专业,现在看来的确有些‘傻’。当毕业典礼时披红戴花的激动与自豪还未褪去,咣咣当当的西行火车已经开过了嘉峪关,一天的戈壁滩、二天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使得他与同学相对无言、两眼泪未干,是悔恨远离家人、还是对将来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有感……

地质人特有的极强的适应环境能力,使得他很快平静下来,并迅速融入到工作中。半年实习期最主要的任务是誊抄地质报告。与别的新人不同,他没有单纯机械地抄写,而是用心记下了报告的相关格式、要点。在这个技术人员集中、专家名人成堆的专业区调队伍中,他拼命汲取着营养,努力锻造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队员。

检验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时间到了。正式参与地质工作的他充满热情,天根达坂没有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阴湿的河边有他打地铺的印迹、山羊走的小路与他地质观察路线一致,沉重的地质包、单薄的身影、夕阳的余辉、蹒跚而坚定的脚步挪向远方的营地。夜漏更深,静谧的山谷,帐篷里漏出一丝烛光,在一片鼾声 中,他在翻看对比自己与师傅的地质记录,不时地打开工具书仔细磋磨。作为一名化探工作者,他在偷学地质观察技术手段。“书到用时方恨少”,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到了生产实践还是差距很大。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他认真观察地质现象,描绘素描图,随时向师傅讨教。重要标本背回营地,晚上再摆弄琢磨明白,为异常解释、异常查证奠定坚实基础。难怪他的师傅区调队老专家漆树基和总工程师都夸赞他,“这小伙子是个有心人”。

单组取样创记录 实测剖面显技能

东疆地区1:20万大草滩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是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下完成的。每天早晨5点天蒙蒙亮就整装出发,晚上10点天擦黑才回到帐篷营地,地质服上斑驳的盐渍真实地记录着他撒下的汗水。三人一个工作小组,没有GPS,仅凭罗盘和地形图,却创造了当时单组取样127件的最高记录。每个样品都要由深挖坑、剥离表面的风成砂,五六个点组成化探样品,筛好后全部搅匀、装袋,做好地质记录。在大队总工程师和化探专家的野外验收中取得全部合格的优秀评价。完美的化探-地质记录和认真努力的敬业精神给总工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转出化探搞区调’是领导专家的一致认识。1992年他直接奔赴昆仑做1:20万黑顶山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第一年做区调就担任地质组长,这在当时还是绝无仅有的。当时地质组12人,只有他是助理工程师,组里其他人不是高级工程师,就是工程师,论资历和经验,他都是最低的。凭着虚心请教、认真观察记录、跑最远的地质路线的实际表现,克服高山缺氧、坡陡水深等想象不到的各种困难,以带头实干、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征服了整个项目组,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标注的那条30公里的实测剖面,沟两侧所有的砂金采集点都放大标注,砂金产在残坡积层的哪一层,包括一立方米砂砾石中能出几克金,30多个砂金点逐一做到明确界定,当年获局剖面成果奖第一名,至今这条实测剖面还在被人追要。昆仑山的水是冰凉的,但要想看到明确的地质现象,人必须站到水里观察,拿塑料袋子加标本口袋套在脚上,最多只能坚持站半个小时,就得赶紧跳出来在太阳底下晒,可以想象这条实测剖面的测制付出了多大代价。而1:20万伊宁市图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使得他在区调工作中得到了阶段式提升,对区调工作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地质工作异常艰辛,也充满了无限乐趣,显现着地质队员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没上过山。常年的野外工作造成严重的膝关节磨损,每次下山,简直就是难以忍受的折磨。当直着一条腿回到营地,连吃饭的兴趣都提不起来,咋就学了这么个专业呢”。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地质工作,并开始慢慢地热爱上了这个行业,“一旦突破自我爬到山顶,心胸豁然开朗。每一项成果,每一次征服,心情无比愉悦。”在伊犁地区做野外地质工作,有一次没吃的了,发现河边大片石的背后有大量蜗牛,不长时间采集了足够的丰美食物,蜗牛肉拌面美味的法国大餐。使他至今难以忘怀。

地质萧条沉身段 生命极限迎挑战

1995年全国性地质低潮期到来了。同行、同事、同学下岗、转行、做生意,技术人员严重流失。“学的地质专业,多年执著追求。别的又不懂,做生意不是那块料,还是继续搞地质吧”。他沉下心来,把教科书和做过的工作又老老实实地回看了一遍,埋身于资料书和图书馆,潜心夯实地质基础工作。1996年随着单位向地质市场的转移而进入地面石油地质调查新领域。十年间从构造组长、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到沉积岩研究室主任,从和田到西昆仑国境线,从地层、构造到油气,从沉积构造、推覆构造到生储盖,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攀登着技术高峰。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三件事:第一是震撼,刚从事石油地质调查要求之严格、规格之高是从事多年地层工作的他从未见过的,分层之细、记录描述要求之高都是在厘米尺的标准之下完成的。怎么办?白天现场跟着专家实践学习、夜晚翻看规范、教材和专家的记录心得、一点一滴地向专家请教。凭着一股干劲,一个月后成为剖面主记录。第二是率领项目组获得局级青年先进集体。当年所做项目经费达800万元,对于当时年货币总量仅1200万元的单位来讲是天大的项目。凭着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一支团结的队伍、一种积极向上的作风、高质量的工作成果、石油部门给出的高度评价,续作项目从和田一直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做到国境线。项目获得多个奖励,年度7000元的奖金与当时的工资相比也是天文数字。靠技术也能提高经济收入,当然技术得过硬。第三是实测剖面被石油部门定位为‘金钉子剖面’。那是一条十几位技术人员花费半个月所测制的精细剖面,60多米长1:200的柱状图,精密的分层、详细的地层单元归属、精美的线条与文字征服了专家,被予为‘南疆地区的金钉子剖面’。是呀,那是一条就是有一个毫米的失误都得重做的剖面,那是一条只是单是画图就耗时一个月的剖面。

随着国家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开始,新疆的地质矿产也迎来了又一次高潮。2002年黄羊岭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至今在他的记忆里犹如昨天发生的故事。‘雨季’的昆仑行路艰难,40天的时间才从若羌县城走到工区,一路之上数不清次数的陷车、挖车,方便食品吃了就吐、从此再也味不得这种味道,一步三喘、全身无力,出发时的36人,到了营地因身体不适就送下去8个。营地处于生命禁区海拔5200米,野外工作的地方海拔5400到6100米,因为海拔太高、紫外线照射强烈,每个人的额头、两颊、鼻子、下巴凡突出的地方,都是深黑色的,晒伤后爆皮,就连男士也被戏称为“五朵金花”。最令人痛心的是,随队的女医生因心脏病突发,在送下山的途中,没能挺过去。身边一起战斗的队友走了,项目组处于崩溃边缘,他也是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这种巨大心理压力的打击几乎将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击垮了,也许对黄羊岭锑矿的构造控矿认识能够得到专家领导的认可,能够些许抚慰他那伤痛的心灵。但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长眠于昆仑之巅,一位多好的同事永久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集体。看着他眼中沁出的莹莹泪水,我知道,那是对战友的深深怀念,那是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尽管单位已经做出‘项目组处理及时、得当、合理’的结论。

从此,人生的低谷、事业的低谷接踵而至,心灰意冷、纤薄秀气的年轻人变得沉默寡言。只有眷顾他的上苍赐予他平凡安静的时光使得他静下心来,回忆从化探、地质、石油再到矿产一系列的工作,整理资料、看书学习,朝九晚五、平淡生活。‘不能就这样混下去,否则一辈子就废了,即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自己’,师傅一番醍醐灌顶的教育,使得他确定从区调到矿产的工作思路转变。走出去、换个环境、重新再来。

坚守南疆十数年 区调矿调技艺精

2006年调到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新疆地质调查所,在新疆著名的矿产专家田陪仁教授的亲自传授和指导之下,经过两年时间、数十个矿床矿点和天山、昆仑山多地的选区实地考察,使得理论与经验有了丰富的积累,基本功进一步得到提升。2008年所主持的‘乌拉根地区铅锌铜矿远景调查项目’使他感到“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2009年又主持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最大项目“新疆乌恰县乌拉根一带铅锌铜矿勘查项目”,获得设计优秀。该项目有三个之最:一是2009年度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投资年度单项目费用最大,达3000万元;二是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年度工作量最大,钻探18000米,槽探20000立方米;三是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的最大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同时还主持承担新疆国家305科研项目,兼任南疆总负责。工作是辛苦的、劳累的,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所主持的‘乌拉根地区铅锌铜矿远景调查项目报告’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报告,参与的‘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贱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的‘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普查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发表地质论文十多篇。与田陪仁和漆树基一起,首次将乌拉根中新生代层控砂砾岩型铅锌铜矿的层位进行了厘定,划分出萨热克式层控砾岩型铜矿带、乌拉根式砂砾岩型铅锌矿带、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带,总结出成矿规律、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运用。2011年,从技术延伸至管理岗位,担任新疆地调所副所长,全面负责工作。

从普通的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项目组长、技术负责到新疆所副所长,从单一到综合,从技术到管理转变,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他信守着当年的承诺:三年内培养出三个项目负责人。从野外观察、现象分析、地质总结,三天一总结,五天一开会,对技术严格要求,对质量严格把关。严师出高徒,野外一线摸爬滚打的地质队员逐渐成长起来。叶雷、余子昌、任经武、李胜强、杨艳绪、刘志强……都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他总是告诉弟子们,“不管技术管理多难,社会工作多烦杂,起码一个要求,项目负责人的记录本永远是项目组记录最多、水平最高的。”也常常讲:“地质工作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经验总结的学科”,是教育年轻人,也是在提醒自己。

“地质人靠技术说话,拿最扎实的野外资料说话。”谈及新疆后续的资源基地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他认为我们的工作思路应有所调整改变。一是不能抱着现有矿权不放。该放弃的要舍得。放弃后,要基于资料占有度,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新的工作区范围。二是脱开矿权的羁绊,往外走,找准一个点,与其它矿权拥有人实现合作,以此为支撑,争取新的项目。三是要按照中国地调局关于基础性、公益性工作特点及要求,适时进行新调整、新变化。

在有色地调中心绘就的蓝图前,他充满信心。未来三至五年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安排中,所负责的塔里木盆地西缘铜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评价工作正展开画卷,等待他的书写。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