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峰同志2006年7月毕业于长安大学地质学专业,而后在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区调分公司(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一直在新疆、西藏野外一线从事区域地质与矿产勘查工作,历任技术员、小组长、大组长、第二技术负责、技术负责、项目负责,现任该分公司西藏1∶5万萨迦地区6幅区调项目负责,同时兼任分公司地调所党支部书记。
一直以来,他为自己热爱的地质事业刻苦工作,无私奉献,并虚心向他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带领支部的党员青年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为国家发现了多处矿藏,所在集体和个人先后被分公司、总公司及国土资源部授予先进集体及个人荣誉称号。他曾获陕西省地矿总公司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14年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殊荣。
热爱地质,刻苦敬业,无私奉献
张文峰常说“我爱我跑过的每座山,我爱听那叮叮当当地质锤奏响的美妙音符”。参加工作八年来,他先后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桑日县、曲松县,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拉孜县等地工作,以上地区原本都是高原艰险地区,加上地质工作的高度流动性和分散性,后勤保障差,对外通讯联络不畅,工作条件自然更加恶劣。
新疆乌恰项目地处帕米尔高原,往西不到五十公里就是中亚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公路在项目工作范围外十公里处就中断了,工作区内仅有简易牧道通行。这里地形切割强烈,沟长且深,一般的GPS信号接收器和卫星电话都得在半梁上才有信号,开展工作经常需要雇上骆驼带上干粮帐篷睡袋采用“打游击”的方式才能完成。最初大家都怀疑他这个八十年代后生于南方的独生子能否适应如此恶劣的环境,但是,当大家看到他遇河淌水、遇梁翻山的行动后都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2006年9月乌恰深山里S形河流里流淌的雪水早已冰凉刺骨,而布置的地质路线要到达目的地需要来回不停地过河,在冰冷的河水面前,他毅然脱下所穿棉裤,淌水过河。当日他先后淌水12次,球鞋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终于圆满完成了当天工作量;还有一次在一条深沟的沟顶处测制地质剖面,大家都没有考虑到冰雪消融得那样快,当下午七点多(相当于内地下午五点多)的时候,早晨还可以一跃而过清澈见底的小河已经变得浑浊不堪,站在河边甚至可以听见石头相互碰撞发出的令人生畏的声音,张文峰和几名老同志被困在山里。工作了一天他先让老同志们休息,再跑去将资料和样品放在高处安全的地方,然后四下寻找柴火,燃起篝火,给大家取暖,看着他忙碌单薄的身影,同志们极为感动。半夜三点多,克族向导终于赶着骆驼进沟将他们接了出来。
西藏乃东项目地处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两岸,海拔高、高差大、紫外线强、风沙大、雨雪冰雹天气变化快、塌方泥石流常见是在这里外部环境特点。2008年9月,区调组为联图需要,在已完成了矿产填图工作的范围内布置了两条穿越地质路线。为绕过风成砂直接观察露头地质现象,他和同事往山坡爬了约200m后沿等高线继续当天的任务。正是在这条跑偏的路线上二人“意外”发现了铜矿化转石,随后又艰难地往上爬了80m后终于发现了约5m宽,25m长的矿化石英脉露头,这便是后来滚动勘查的洛村铜矿最早被发现的也是最富的露头。根据这一线索,经综合研究,项目组将此地区列为找矿重点工作区。2009年7月,他和项目组同事顶着沙地强烈的日晒和反射,每天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地中上下一千多米地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接连跑了三天后,终于在一片风成砂覆盖较浅的灌木丛下发现了大量铜矿化矽卡岩转石。经槽探工程揭露,控制矿体长度超过200m,宽度9-20m。随后项目组对矿区已知矿(化)体开展了系统的探槽揭露与编录,并在东侧又发现一处矽卡岩型矿体露头,工程控制长度也超过200m,宽1-1.5m。刻槽化学样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达到边界品位,绝大部分达到最低工业品位。9月上旬,听到当地藏族民工无意说起在已发现铜矿的大沟东侧曾有人拉出过两车黑乎乎的石头。他又和一名负责矿产工作的同事放弃休息,又去了洛村。大沟东侧不同于西侧满山坡的细砂,这里全部都是一人高的带刺灌木,二人在灌木里钻了四五个小时,水已全部喝完,浑身带伤就快灰心的时候,终于在地上发现了一块只有拇指大的矽卡岩,随后又发现了一块婴儿拳头大小的铜矿化矽卡岩转石,越爬越高,矿化转石越来越多,最后发现一个被挖过的大坑。当天二人不顾烈日暴晒和灌木划伤,又对接触带作了简单追索,出露矽卡岩露头长约150m,最宽处约7m。这样一来,就将洛村矽卡岩带往东延伸了约3km。一个具大型前景的铜矿产地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项目随后作了滚动评价项目。
西藏萨迦项目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部,调查区平均海拔4400m以上,萨迦县城海拔4316m,最高5940.8m。调查区内5000m以上高山区面积394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15%。调查区南部高山区的地质工作是最薄弱也最难于开展,综合考虑后他亲自带队,带领着2名业务骨干等去完成剖面测制任务。海拔5740米的山峰,他们冒着寒风小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登顶,除了工作还要考虑选择安全的帐篷营地和干净方便的水源,他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心思。为了减少物资重量也为了相互取暖,三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睡觉,每天早作晚歇,终于在第三天晚上八点天黑以后安全撤出,休息一天后,第五天重新进沟才终于结束这条剖面的测制工作。
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勇挑重担
2010年,西藏乃东项目后期,张文峰同志开始担任项目负责。野外工作期间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总是将最艰苦的最复杂的路线留给自己,即使生病受伤仍坚持工作。一次,因采集样品过多过重,坚持完成了当天的路线,由于工作区雨水较多,难得晴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在跨越一道小溪时不慎摔倒在地,右腿膝盖被尖利的石头划伤,鲜血透过秋衣将厚实的牛仔裤染红,尽管如此,他还要求同行的同事不要声张,随后连续几个晴天每天坚持工作。
2010年9月5日下午6点,天已经黑了,暴雨突降。原本的山间简易路上已经流起了河,根本没法出去,更令人揪心的是还有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同事小王结束当天的物探工作没有下山,同样结束当天野外工作刚回到驻地的张文峰得知情况带领矿产组几位同事都带着馒头和热水把车开进入了工区,因为跑得太急发生呕吐。直到晚上11点左右,大家都才看到小王的身影出现在河对面,这时山谷里的洪水夹着几百公斤的石头在河里翻滚,大家不约而同的跑到河边示意小王不要试图过河,凌晨2点河水小了一点,大家才把小王接过河岸往回走。等出了村口大家都傻眼了,公路上全是一米厚的泥石流,车子陷在里面像是被焊住了一样,就这样推车、挖泥、车拉车一步步的往回推。因为推车衣服里面全是泥水,寒冷、饥饿、疲惫,大家都只剩下一颗坚强的心在努力。早上5点多,大家才拖着泥泞疲惫的身体回到项目驻地吃上相隔21小时之后的第一顿热饭。
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张文峰好学是出了名的,他一直坚持“三勤”,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不懂之处,或翻阅书本查找答案,或向同事请教。野外工作过程中,每当遇到复杂的地质现象,他就耐心细致向老同志求教,与师傅探讨,直至问题解决方肯罢休。室内整理期间,张文峰同志看到同事们计算剖面厚度、高差等数据时还沿用计算器计算的老办法,觉得既费时又准确程度不高,在工作之余,他冥思苦想,经过一番细致思考,运用自己所学的Excel软件知识,完善了剖面厚度计算的电子表格,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程度,该表格被其他项目同志应用后赞口不绝。2008年底他被推荐提前参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工程硕士学位班学习,并于2012年7月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工程硕士学位。
政治思想明确,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的年轻党员,张文峰政治思想明确,他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将自已所学理论带到实践中加以理解和运用。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积极带头捐款捐物,积极报名参加灾后排除工作。在新疆、西藏民族地区注意民族政策,团结当地群众和少数民族同胞,2011年7月1日,组织项目组与野外驻地与日喀则公路段十工区34名职工共同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
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动其他同志共同进步。所在项目多次被评为院级文明集体,2011年被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所在党支部多次为评为分公司先进党支部。
总之,八年来张文峰同志给人们留下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良好印象,他践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用自己的蓬勃朝气、聪明才智、辛勤汗水换来一个又一个的优质成绩,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着自己火红的青春,是青年一代地质工作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