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组检查
青山为伴,风雨同行,不论是地质包里的青春、标尺杆上的时间,还是地质图里的阡陌纵横,多少付出,多少收获,点点滴滴都刻在了黎海龙的脑海中。
献身地质二十多年,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的黎海龙用汗水和智慧把工作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书,翻开这本书,一个地质人的坚守、辛劳和担当跃然纸上,一个奉献、真诚、热情的形象呼之欲出。看科研硕果,书中自有千钟栗;追时代大流,书中自有弄潮儿。此书有曲折,有深度,也有故事。
用心给地球做“CT”
1992年,黎海龙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被社会视如珍宝,来到单位以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几乎浇灭他一腔热忱——简陋的设备仪器,艰苦的野外环境,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当时正值地质行业的低谷期,黎海龙身边有很多地质专业的人都改行或跳槽走人了。他不愿意离开,靠着对地质的这份热爱,凭着初出茅庐的拼劲,咬牙坚持了下来。
运用先进科学仪器做检查不只是医学的专利,物探人员也常给地球做“CT”。 用科技武器了解地质结构、勘探地下资源,正是地质人黎海龙的强项。
在做桂西北、桂西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时,山多路陡,重力勘探的范围又非常广,他每天背着水、干粮和20斤的仪器翻山越岭,却从不言苦。有时候山区村庄少,一整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工作十分枯燥;桂西北地区本来就缺水,他带着一个能装3斤8两重的水壶却不够喝,运气不好没有溪水、泉水的时候就只能喝田里的水。因为交通条件差,他和项目组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是“两头黑”:早上五、六点天还没亮就起床,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住的地方。
1996年,黎海龙在南宁隆安县屏山乡做区域重力调查项目。有一次,他们跑的路线为深山无人区,交通极差。按预计情况,天黑之前他们可以从山里出来走到公路上,没想到地图与实际道路相差太大,看似近在咫尺的山头,路却九拐八弯。行走之间天色已经全黑,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找不到东西吃,幸好那天运气不错,在村民家里弄来了一碗玉米粥充饥。那时还没有手机这些先进的联系方式,他和同事只能打着手电一路摸索着,凌晨两点才走到公路上找到等候多时的司机,回到驻地已经凌晨三点多钟。同事提起此事,记忆犹新,他说“真的是骨头都散架了”。
试问绿水青山,路途竟在何方,风雨化作汗水,不悔当年情怀。地球物理勘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黎海龙十多年的野外工作,重力、磁法、电法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亲身经历过,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此基础上他所做的综合研究才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春华秋实,昨天的努力带来今天的成绩。成就不菲,但这个豪爽的男子汉脸上仍然满是谦逊:“坚持下来才是最大的成就。”雄关漫道真如铁,至今为止,黎海龙参与了广西四分之一面积的重力勘探项目,十几年的野外生活,他几乎踏遍了八桂大地的崇山峻岭。
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桂西北、桂西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主持了多个图幅及地区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主编了多个图幅的技术说明书及桂西地区、桂林-荔浦地区、桂北地区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报告,均被中国地调局评为“优秀”报告。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