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忠(左一)向局领导介绍弄屯矿区情况
清晨,大新县弄屯的亚热带山林里,鸟儿在苍翠挺拔的密林中啁啾欢唱,歌喉清脆婉转,合着山脚村庄的鸡鸣狗吠和青山小溪的叮咚琴韵,犹如一首新奇的山村“交响曲”,而在崔嵬苍莽的山岭里,伴着“交响曲”劳作的除了当地的村民,还有一支找矿队伍。
“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还上山来做工啊?”山村里当地的一位60多岁的老爷子好奇地问着队伍里一位满头白发的人,那人一转身回头笑着说,工作需要,再老也要上山。
这位满头白发的人是广西第四地质队一分队技术负责徐文忠,其实他今年只有44岁,黝黑的皮肤与满头的白发实在难以让人琢磨他的真实年龄。作为一名23年坚持在野外一线开展找矿工作的地质队员,在岁月一次又一次的在他身上篆刻下痕迹的同时,找矿工作也一次又一次获得了突破,其中不乏国家级的大奖,如他参与编制的《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及其外围铝土矿勘探报告》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参与编制的《广西田阳县五村—桥叶铝土矿勘探报告》获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二等奖。
行业“寒冬”中入队的热小伙
“我老家在东兰县的农村,老少边山穷是东兰县给外地人的印象,那里是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因此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的老乡外出去河池南丹找锡矿,一个人外出找矿可以养活一家子人。”小时候的徐文忠,对找矿的初步理解是这项工作可以维持生计。
1987年,徐文忠正在老家上初中三年级,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徐迟先生写的《地质之光》时,徐文忠听得津津有味,正是这篇课文让徐文忠对地质先驱李四光肃然起敬,也让他下定了决心要学习找矿专业。同年,徐文忠梦想成真,顺利地踏入了广西地质学校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学习。
1991年的酷暑,徐文忠毕业了,来到了广西第二地质队报到,与炎热的7月天鲜明对比的是地质行业正处于“寒冬”前夕,行业将迎来长达十多年的低谷时期,这时期国家对地勘投入骤降、人员工资发不出、地勘单位转型找出路、技术人员分流找活路,与此同时,地勘单位里许多找矿技术人才纷纷另谋出路。此时的徐文忠面对地勘行业的不景气,抓紧时间学习,耐住寂寞等待,可他的亲戚却急了起来,给他在东兰县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挚爱的地质找矿工作面前,他婉言谢绝了亲戚的好意,毅然拿起地质锤和罗盘,背起了地质包,爬山涉水在八桂大地的茫茫群山与漪漪河流之间,而这个地质包里,装的都是他对地质找矿工作最深沉的爱,工资、假期、个人健康这些私人的事,他从没装进其中。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