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米七十,中等身材,五十有三,头发斑白,古铜色脸庞上架着老花镜,表情总是充满友善、微笑和乐观。在粤北山区的山野上,他坚守地质找矿的平凡岗位32个春秋寒暑,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为祖国勘查发现了丰富的宝藏。他,2010年被广东省地质局评为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他,就是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林建华。
“找铀矿,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林建华是幸运的。1978年夏,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刚满16周岁的他,便考入成都地质学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系攻读本科课程。1982年7月,他怀揣着地质找矿梦,来到粤北山城韶关地质三队——全国地质勘查功勋队。他在队史教育中获悉,我国1966年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使用了该队提供的铀矿原料,收到国防科工委的感谢信。该队参与会战的诸广山铀矿勘探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一等奖。一位老专家对他说:“找铀矿,要有不怕死的精神!”他为前辈们的精神所感动,暗下决心,继往开来,在地质找矿中建功立业。
林建华被分配到粤北211铀矿勘探会战的302矿区,从事放射性测井工作。矿区内车水马龙,钻机轰鸣,人声鼎沸,十台钻机分布在勘探线上,日夜三班倒,年进尺一万多米。他和测井组的20名职工也十分繁忙,每当终孔,测井组立即派人奔赴孔位,开展放射性测量工作......
302矿区是211铀矿田的一个矿区。而211矿有的矿段已开采多年。林建华测井组的工地宿舍与选矿厂的通风口相邻,被选厂排出的氡气污染比较严重。他和同事们经常感到身体犯困、浑身乏力、头晕。林建华为战胜恶劣的居住环境,唯有加强锻炼,晨跑,便成了他的健身之道。拥有田径三级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没有被“氡气”吓到。诚然,长期工作、居住在铀矿区,遭受放射性辐射,对身体的损害是毋庸置疑的。每月发放7元的营养费和20元的保管镭标准件的补助,体现了国家的关怀,提前五年退休实际上是“生命折旧”的安慰。他,和同事们从不计较补贴多少,也不害怕死神的威胁。
1985年春,时任地矿部副部长的温家宝同志亲临211铀矿区视察,高度赞扬广东地质三队“土法炼铀”和“人拉肩扛”精神,勉励地质队员发扬“三光荣”传统,争取找到更多矿藏。林建华以“土法炼铀”的前辈为榜样,坚守放射性测井岗位,刻苦钻研技术业务。在302铀矿勘探中,他通过成千上万页的测井原始资料的计算、统计,寻找出铀—镭放射性强弱与铀矿品位的关系,建立起铀—镭平衡系数、射气系数,不但准确地计算出矿区矿层的厚度,而且为302矿床储量的计算提供了科学的物探依据。他参与了302矿床勘探报告的编写工作。1989年12月,广东地质三队完成的《广东省仁化县211铀矿区302矿床地质勘探报告》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林建华作为报告编写组成员之一,分享了这崇高的荣誉。
处低潮,为国找矿初衷不改
正当该队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之际,林建华也迎来了大喜日子。他与本队职工之女唐芬梅喜结连理,并于次年12月31日迎来爱情的结晶—儿子呱呱落地,真是喜事连连......
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地质系统计划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地质找矿项目锐减,地勘费难以糊口。地质三队地处欠发达山区,工程勘察和岩土施工市场有限。不少技术骨干无奈转行、跳槽。他,也是凡人,也曾“下海”,运用物探方法开展无损伤桩基检测业务。在那两、三年里,他和同事们四处奔波,但收效甚微,每月三、四百元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愁煞人呀!他也萌发过调回广州某船厂,与父母团聚的念头。但他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专业特长和投身地质事业的初衷——为国找矿。于是,他毅然留下,表示哪里都不去,坚守清贫,与大山为伴!
困难和挫折终于过去了。核电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建设急需工业粮食——矿产资源。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地质工作。林建华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一样,焕发出“第二春”,继续从事他热爱的地质找矿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广东地质三队承担了国家重点找矿项目: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的《永梅会矿区大埔长治金银多金属异常查证及预查》。林建华任项目负责人兼技术负责。永梅会成矿区崇山峻岭、古木参天、荆棘丛生,查证物探的银异常原因,需要进行地质填图、土壤化探采样,有时需要挖槽探。山高陡峭,交通不便利,他带领项目组早上五点起床,六点出发,按照既定的路线向深山进发。爬陡坡、攀悬崖、钻树丛,已是每天的必修课。深山毒蛇非常可恶,他和同事们都做足防护措施。深山老林,野兽出没。山村村民在丛林中安装许多野猪夹——锋利的钢夹。他,幸运儿,没有被夹过。而他的几个同事,都曾“中招”,被野猪夹刺伤。但松树上的“狗毛虫”,却对他不客气,每当他大汗淋漓,脱开外衣时,冷不防就被毛毛虫扎几口。那中毒的伤口又红又肿又痒,虽经药物治疗,也要痛苦七八天……
经过两年多的野外调查,2005年底,林建华项目组提交了永梅会异常查证及预查报告。紧接着又承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粤北地区锡铅锌多金属勘查。虽然他已担任项目负责人,但他仍坚持带组跑野外,开展地质填图、化探采样,天天上山带馒头,下山背石头(化探样品)。在开展普查钻探时,他和同事们还兼做地质员,部署槽探工程,担任钻探岩心编录任务。有一天下午,正当他们即将完成地质路线调查时,却遭遇阵雨。他带领同事们冒雨前行,坚持把最后一个采样点做完才下山,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该项目发现的锡、钨异常区的资料,为后来广东地质局开展禾尚田钨锡矿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禾尚田查明大型钨锡矿床,也有地质三队先行者的汗马功劳。
粤北钨锡找矿取得的可喜成果,为广东找矿新突破行动拉开了序幕。可在经受粤北陡峭山崖多次考验中,林建华却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恐高症”,一旦走近悬崖陡壁,一往下望,就会心跳加速、两腿发软、呼吸急速。他说:“现在,真的不敢在高处往下望啦。”说着,他眼眶泪水模糊。
2006年初,林建华又担任国土资源部广东城口(仁化)——油山(南雄)地区铀矿远景调查项目中的南雄片的项目负责人兼技术负责。已经久违的铀矿勘查任务,又落到广东地质三队地质队员肩上。林建华虽感压力巨大,但同时又感受到有用武之地的欣慰。
进入矿区后,他按照多年铀矿勘查的经验,先选择交通方便的小镇作驻地,安排好宿舍,聘请炊事员做饭,以保证饭菜的营养,上山带馒头、烙饼和开水。他告诫队员们,铀矿勘查区内,不能喝山泉水,否则会引起水土不服。他对年青人的工作严格要求,技术上却手把手“传帮带”,生活上关怀爱护。在长达三年多的铀矿普查期间,项目组实行“白加黑”工作制,白天上山,晚上整理资料,连周末也很少休息。在危险关头,他模范带头,率先垂范。在清理老窿时,他带头钻坑道,探明水深,吓跑蛇鼠后,打着手电筒再深入洞内。为看清坡面,采集岩样,描绘构造,他几次都与毒蛇“亲密接触”,险象环生。部、省铀矿普查项目现已进入报告汇交阶段,他和同事们正在资料室日夜忙碌着......
做好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近,林建华被韶关市文明委评选为“韶关市十大好人”之一。朋友们调侃他是“老”好人,三十年如一日,都争当好人,可谓“老”好人了。为何他会被韶关市选中呢?这要从2006年夏天特大水灾说起。
那年六七月间,韶关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乐昌市的两江镇成了重灾区。应市政府国土部门要求,地质三队派出林建华、陈武钦两名高级工程师赶赴两江镇,开展灾情实况调查。两江镇的村间公路全部被冲毁,他俩只能涉水步行去各个受灾村庄,察看房屋倒塌数量,拍摄农田受损照片,调查村民死伤情况等等,天天早出晚归。并对因水灾引发的塌方、泥石流险情进行调查。冷不防,来到悬崖陡坡,“恐高症”又发了,他咬咬牙挺住了。他俩无偿为地方服务,调查受灾点村庄11个,其中山体崩塌1处滑坡4处,泥石流6处,为两江镇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的地质资料。
2009年7月3日,南雄市遭遇十几个小时连续倾盆大雨袭击,乌迳镇兰丘管理区禾场村发生二十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林建华带领的南雄铀矿地质勘查项目组正好驻扎在乌迳镇。应镇政府委托,他带领3名技术人员,无偿为禾场村作地质灾害调查,了解地灾原因、规模,查明灾情和潜在危害性,提出了地灾防治的建议方案。七天的奔劳,他为地方政府和村民排难解忧。该项目治理专项工程已由南雄市政府申报立项,待省人民政府批复。
刻苦钻研,一专多能,是林建华的不懈追求。他学的是放射性物理勘探专业。但经二、三十年的实践磨练,他对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也颇有建树。
2006年,地质三队成功申请到省地质局地勘基金项目:乳源县桂头镇小龙底地热详查。林建华任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组积极开展工作。在水文地质调查中,他应用独特的放射性方法,查找隐伏构地热造带,运用氡气测量和基岩面测温等值线方法,分析地热的走向、倾向。结合地面地质调查,他确定3个井位,普查孔设计钻探120米。经钻探验证,3个孔都获得理想的水温、水质、水量。在开展单井、多井、群井联抽的抽水试验的七天七夜里,林建华坚守在工地,参与抽水值班三班轮换,并取全取准各项数据。最终探明该温泉含硅、锂微量元素,水质上乘,水温48-51°C之间,总水量6000吨/日,接近中型地热田规模,为地方开发旅游提供地热资源。
谈到家庭,林建华十分动情地说:“父母经常教诲我,要做老实人,踏实办事,永不贪!”对于妻子,他说:“我十分愧疚,对她和儿子关心太少了。她一直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的奖章里有她一大半的功劳!”
这就是凡人林建华的几则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