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王立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4年12月15日10:51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有人说,地质事业是艰苦的事业,更是强者的事业。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三光荣”精神,在迎接资源、环境的挑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谱写了新的华彩乐章。王立帅,一名32岁的地质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行动,成就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风采。

    翻开他的履历,我们看到了曲折与收获;跟随他去奔波,感受到了艰辛与快乐;听他说话,品味到了直爽与热情;走近他的心灵,我们体会到了地质人的坚强和执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立帅是合格的,他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作为一名80后年轻的地质队员,王立帅是优秀的,他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他的身上,展现着当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工作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一份份优异的地质勘查成果报告,更是他献身地质事业交出的完美的答卷。这便是他----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资源地质勘查项目负责王立帅定对新时期 “三光荣”精神的最好诠释。

    豪情壮志,投身地质事业

    伴随着毕业典礼上老师的一句句嘱托和同学们道别的回声,2005年,年轻的王立帅踏出了大学的大门,怀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地质勘探工作。作为出生在甘肃省一个小乡村的农家子弟,同时也是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他的骨子里有着西北人的豪放与执着。在新疆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参加工作那天起,这个勤劳朴素的农村孩子,就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向往已久的地质工作。他一边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跋山涉水跑区调,一边在艰苦繁忙的野外工作间隙,如饥似渴地埋头攻读专业理论书籍。

    走近这个踏实的西北男儿,那经常被风霜掠过的脸洋溢着坚毅的笑容,虽然比同龄人显得沧桑,但却多出了一份淡定的从容。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中,王立帅战胜了恶劣天气、高山绝壁以及事故风险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初到单位,他就被派到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1:20万区域化探项目组。在野外作业中,他经常积极主动的向师傅们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力争把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过师傅们三个多月的带领和培养后,他已经能单独完成项目组分配的一些任务,得到了项目经理及师傅们的一致好评。

    春风化雨,踏入教学岗位

    2007年,新疆煤炭管理局下属的哈密煤炭技校前往区调队招聘地质专业教师,大队领导极力推荐了王立帅。经过认真的考虑,那时的王立帅认为,只身投入地质行业能做的贡献有限,但如果能培养出一批热爱地质工作的合格的学生,为地质事业输送新的血液,那将是更大的贡献。同时,进入教学岗位也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理论水平,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于这种种考虑,他服从了单位的安排,带着大队领导、同事、家人的期望,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从地质队员到教师,即便只是讲授他熟知的地质专业课知识,也是一种角色的转变,要完成谈何容易。西北男人骨子里是豪放粗糙的,但面对学生他却不允许自己有半点的瑕疵。对于一个没有执教经验和相关学习经历的人来说,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过程,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摸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他总是在课前认真备课,课上悉心相授;为了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他总是在课下积极、耐心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中,每每看到学生们生活有困难,他总是积极地伸出援手,在授业解惑中关心、呵护着自己的学生,俨然将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却忘了自己也只是个80后的年轻人。

    时光飞逝,两年的教学时光已将这个棱角分明的血性青年打磨的更加温润,塑造成为更有耐心、更加细心、更负责任感的成熟男儿。两年中他所授课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已进入疆内各大煤炭企业工作,有的已成长为企业中高层管理干部;有的成长为技术精英,他们都在为企业默默奉献着各自的才学。

    身先士卒,重回一线工作

    地质勘查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视野的开阔,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激情在王立帅的心中再次涌动。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一样。他的内心依然渴望冲向高山峻岭、平原大川,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投身热爱的地质勘查工作,立志找好矿、找大矿,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建设。 2009年8月,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舒适的教学岗位,带着满怀的热情,加入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重新做回了一名地质队队员。

    再一次回归地质工作实践,他年年要求出队,每年都奋斗在野外第一线,用自己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着项目组的每一位同事。工作中,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但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还经常帮助同事分担一些任务。2010年,他参与了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开展的饰面石材用花岗岩矿整装勘查项目。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200多天,他们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该项地质勘查工作,提交了一份内容详尽的地质报告,为青河县政府更好的开发利用境内饰面石材用花岗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报告荣获中材集团优秀地质勘查成果奖三等奖。

    2011年,新疆总队承接了新疆库车县胡同布拉克区内石灰岩矿的普查—详查项目。该项目工作区域位于南天山西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属于高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高达3300m,且区内同时存在基岩型和冰积型两种石灰岩。在这样高海拔且成矿条件复杂的区域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项目组技术负责的王立帅,始终坚持亲自参与到每一项工作中,解决技术中遇到的难题,每天第一个起床的是他,最后一个休息的还是他。在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干旱缺水、设备故障拼出的情况下,他总能以自己乐观的态度带动队员们热情高涨地投入每天的工作,保证了项目顺利提前完成。并提交了《疆库车县胡同布拉克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详查地质报告》,该报告后荣获中材集团优秀地质勘查成果奖二等奖。

    2012至2013年,新疆总队受新疆奇台县卡拉麦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开展新疆奇台县黄羊山矿区饰面石材用花岗岩矿普查—详查地质工作。面对矿区面积大、工期紧等诸多困难,王立帅没有胆怯更没有妥协,事先精心设计,缜密筹划,将每一项工作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历经1年多的时间,他不停地奔波在勘查区的每一寸土地上,项目的勘查工作按阶段如期完成。目前,新疆奇台县黄羊山矿区饰面石材用花岗岩矿已形成规模化开采。在卡拉麦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及黄羊山矿区的其他企业里,只要提起王立帅,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道“奇台县卡拉麦里的板材走到哪,哪就有王立帅的影子”。

    2014年7月,作为项目部技术负责的他,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到平均海拔3600米的新疆拜城县阿克塔西一带开展饰面石材用大理岩矿调查评价。在这样高海拔并且切割强烈的区域开展工作是一大难题,但王立帅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想起领导的谆谆教导,想起同事们期待的眼神,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他争分夺秒地去设计工作方案。由驻地至工作区,全程约为10公里,全为山路。项目组的7个人有时一天需连续穿越好几座高山及深沟,甚至还要翻越雪山。南疆的山势非常陡峭,坡度都在50度以上,且碎石很多,很难攀爬,给队员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为了节约时间,王立帅带领队员们准备了过夜所需的帐篷、防潮垫、干粮等基本物资,走到哪就在哪安营扎寨。工作区植被覆盖稀少,在野外过夜时,就地取材生火就显得十分困难,只能依靠随身携带的酒精炉和丙烷简易燃气灶进行简单的加热,食物也主要以方便面、馕为主。只有连续工作四、五天返回驻地后,队员们才能吃上真正的热菜热饭……

    不管是翻越高山峻岭,还是穿越平原大川,王立帅永远都是背着最多的背包,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一个!在一次搬家的过程中,队员们需要翻越一座坡度超过60度、海拔超过3500米的陡坡。由于之前已经连续工作四天,队员们大都体力不支,甚至有三人出现了虚脱的症状。此时,王立帅果断将团队仅剩的半瓶水分给了那三名虚脱的队员。为鼓舞队员们的士气,他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爬上山顶,但他还没来得及向山下的同伴呐喊,继而一阵眩晕倒在了地上。同伴们见状迅速返回河谷中取水,并快速冲上山顶,抱着王立帅缓缓的灌下泉水,他才慢慢睁开了眼睛,此时队员们才知道原来他早已严重脱水……;还有一次,在指挥挖机修路的过程中,王立帅不小心扭伤了脚,但他没有休息,仍然坚持每天一瘸一拐的到工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团队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叫累,反而以苦为荣,以项目、团队为荣。不管条件多么艰难,大家都能互帮互助,共同进退;不管岗位分工如何,大家都会恪尽职守,尽心尽力。野外工作是枯燥的,但是团队的气氛却是活跃的,不管走到哪,都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短短一个半月,队员们已经完成了作业区内的1∶25000地质草测150平方公里,1:1万地质草测12平方公里的工作量。

    身体力行,捍卫民族团结

    今年新疆发生的几起暴恐事件,使得新疆社会形势复杂化,也给少数民族聚集的南疆地区的社会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总队又承揽了几个南疆地区的项目,工作的需要,总队的发展,就是无声的号角。王立帅毅然带着项目组成员前往南疆拜城地区开展工作,为了保障队员们的人生安全,王立帅制定了严格的报备制度,只要队员们离开驻地,不管去哪,都需要向留守驻地的人报备,并定时与驻地取得联系,报告外出情况。同时,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将项目组人员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登记,以备不时之需。

    拜城项目工作区域范围内居住了很多维吾尔族牧民,与牧民友好相处,维护民族团结,树立总队良好的对外形象,也是项目组的工作目标之一。在王立帅的带领下,见到牧民,队员们都会主动打招呼,并邀请他们到驻地喝水休息。有一次,一位牧民上山放羊时不慎摔伤了腿,队员们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去,用随身携带的药箱为牧民消炎包扎,并开车将受伤牧民送往乡上医院治疗,淳朴的牧民只能用简单的汉语哽咽的连声说着“谢谢、谢谢”。在后来的日子里,每次那位牧民在山坡上放羊看见他们时,都会挥舞着鞭子高声吆喝着,问候并祈祷我们这些年轻的地质队员每天都能平平安安的工作和生活……看到牧民们每天放羊都要多次穿越湍急的河流,王立帅便带着队员们找来几根粗大的树木,在牧民们每天经过的路段搭建了一座简易独木桥,取名“民族团结桥”,这样牧民和羊都可以从桥上过河,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牧民的生活。每每见到项目组的车,牧民们都会拦下,连声说着谢谢,并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到家里休息,喝一碗热腾腾的奶茶……

    尽忠职守,舍小家顾大家

    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对家庭照顾得很少,这是地质队员们心中的痛。每逢佳节倍思亲,最难熬的是乡愁。作为家中唯一的亲人,妻子是王立帅最挂念的。想到她平日既要忙工作又要操持各种大小事务,用女性柔弱的身躯顶起这个家,而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却帮不上忙,王立帅的心里就一阵心疼。每次与妻子通电话时,妻子总说家里很好,叫他不要担心,他的心里不免又一阵心酸,他也想像其他丈夫一样,陪着妻子聊天,带着妻子逛街……可一想到还未结束的工作,眼泪一抹,又投入到工地上去了。每次开会时,王立帅都会说:“我们拼命工作有三个目的,一是多创造效益,为单位创造价值;二是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学有所用;三是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在工作中减轻对家人的思念”。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虽然照顾不了家人,但他们却在崇山峻岭中,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苦的工作,为国家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地质成果报告!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工作的磨练,王立帅已然成为了新疆总队地质勘查的中坚力量。

    地质行业是个大炼炉,融入多少责任心、多少聪明才智、多少汗水和勤奋,就能练出多少收获、多少成果、多少希望。这也是王立帅的切身体会。他从一名青涩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质队员,获得过多项奖励和荣誉。作为一名30出头的年轻人,他的选择很多,机会也很多,但是他不改初心,不为繁市所动,依然坚守着自己地质队员的梦想。工作中取得的肯定和成绩,在他内心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使他更加坚信自己能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好,也更加坚定了在地质行业这条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行的决心。前方的路还很长,他用自己火一般的热情,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探索,谱写着自己的青春,成就着属于他的地质事业!

    他就是我们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最美的地质队员!

分享到:
(责编:徐娅文(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