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地质技术部部长黄德富,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梦想,三十年来孜孜不倦,潜心工作,谱写了一曲执着与奉献的乐章。
悠悠岁月,成就人生
他,1982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煤炭工业学校煤田地质勘探专业。32年来,一直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先后当过岩心记录员、地质鉴定员、井田组副组长、组长及项目负责人,1994年5月晋升为地矿高级工程师,1997年1月担任一三七队地质勘察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3月到2011年9月担任地质勘察研究院院长,1993年3月至2011年9月担任地质勘察研究院党支部书记,2012年10月至今担任一三七队地质技术部部长, 2003年至今担任达州市地质矿产专家库成员,2006年至今担任省国土资源厅专家库地质矿产专家,已然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地质专家和管理者。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省煤田地质局的表彰和奖励,曾荣获“全国煤田地质岗位能手”、“四川省煤炭工业建功立业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和“四川煤炭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
煤田梦,心不移
90年代时期,单位经历了煤炭行业的低谷期,市场不景气,单位效益也不好,致使很多工人下岗另谋出路。1997年刚担任地质勘察研究院院长的他,顶着层层压力,既要做好管理工作、稳住人心又要不断开拓新市场,争取利益。终于,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地勘行业开始升温,他召回了单位以前的技术员,弥补了单位人才的匮乏,先后开拓了四川、云南、贵州等多个新市场。凭借过硬的技术、优秀的团队精神和人性化的管理,地勘院扭亏为盈,年创收由原来的30万元翻番到1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为单位的发展和兴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员工谋得了福利和保障。
无谓艰辛,树一面旗帜
他入党近20年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他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
1997年5月,刚担任地勘院副院长的黄德富,为了改善当时员工们的生活困境,他选择远离亲人,带领员工们们一路披荆斩棘,去开拓新市场,赢得新项目。那段时间,一面狠抓经营工作,一年里就签订了各类工程项目合同146个,顺利的开拓了重庆、云南市场;一面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辛苦接来的项目,无论大小,从项目开工到验收,他都亲自参与,地质填图、岩心编录、样品采集、图件整理、报告编制和审查。为了搞清地层、地质构造,他几乎每天都早起晚归,重庆9月的太阳很毒,晒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他却不顾烈日,背着地质包、拿着放大镜和地质锤、穿着黄胶鞋,饿了就啃包里的硬馒头,渴了就喝山里的“矿泉水”,方圆几百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候为了追一条大的构造,他翻山越岭,徒步走几十里山路,一走就是一两天,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短袖背上泛起了一圈圈白色的盐渍,就这样,他坚持着,到晚上,还要整理和分析当天的野外资料,累了就在野外简陋的办公点躺下睡三四个小时,醒了就立马投入工作,几乎每天早上都双眼布满血丝。他不知疲倦地以这种工作强度一干就是半年,直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有人很佩服他的工作作风,说:“院长,这些累活交给我们就好了,你何必亲力亲为呢?”他总是一笑了之,事后向最好的朋友倾诉:“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只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地质工作者,就应该不惧艰辛干在前,吃苦在前,做一面旗帜”。
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他忘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负责的《云南省宣威阿都煤矿煤炭资源详查》和《重庆永荣矿区四合场井田延伸勘探》等十多个项目顺利通过相关部门验收。他编制的《四川省宣汉县炉坪媒矿地质测量》荣获四川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届科技大会优秀技术成果三等奖,《大竹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建库”》荣获四川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届科技大会优秀技术成果二等奖。
他还是一个喜欢专研学习的人,办公室的柜子里整齐的摆满了各种资料、规范和报告。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与时俱进,多年来,坚持对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发表的《煤层底板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对矿山工作面布置和采掘方式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安全文明生产有一定的实用性;《浅谈地质构造对矿井生产的影响》对矿山生产中矿井构造资料收集、实现矿井自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具良好的指导意义。在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后,他没有躺在成绩的温床上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是心系煤炭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指导新人,梦想传承
“煤田梦,我们大家的梦……”黄德富同志在新员工入职会上这样讲。与梦想同行,他说,希望年轻人尽快成长,从而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地质队伍。对于新分大学生,有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可是没有实践经验,于是他带领着一批批本科生、研究生深入现场学习,耐心指导,不厌其烦,语重心长地为大家讲解遇到的每一个疑问。大家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用心良苦。他用一种常人不可及的敬业态度,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传承着老一代煤炭人“献身、创业、进取、主人翁”的行业精神,影响着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