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江苏

肖裕生: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4年12月15日08:35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把青春、智慧和热血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有一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工程师——肖裕生,二十八年如一日,踏实践行“四特别”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最美的“三光荣”赞歌。

    一、以献身地质为荣,“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激励不懈追梦

    1986年,肖裕生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异分配到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的前身——江苏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怀揣着对省城的美好向往,他来到南京,却发现水文队离市区还有30多里,心顿时凉了。第二天,他搭乘给钻机送材料的卡车颠簸了6小时,到200里外的农村凿井现场。现场那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闪着冷光的铁塔、小腿一样粗的钻杆、满身泥浆、黑得分不清眉脸的钻工……一切都让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但是,当老机长布满厚茧的双手紧紧握住他,当得知前任技术员因为工作紧张已经6个月没有休假、儿子出生3个月都未看过一眼,当看到深井出水后山村180多户近千名男女老少的纵情欢呼的场面,他深深地认识到了地质工作的责任和光荣,坚定了做一名地质人的信念。

    八十年代末,野外施工机组的生活十分艰苦。技术员除了要做好钻孔设计、认真记录地层岩性、整理技术资料外,农忙时节还要时常到钻机顶班。6米长、腿肚粗的钻杆,他和工人们一起抬;数十公斤的滑车,满身污泥地一个人推;数十公斤的卡瓦,他用磨出血泡的双手抱着抬起。

    1993年,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地质工程师,工作重点也由当初的水文地质凿井转向工程地质勘察,出野外的时间周期短了,但频率更高了,节奏更快了。在野外,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夏天的帐蓬内酷热难当,蚊虫叮咬,让人无法入睡;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冻疮,为了仔细分析岩土成份性状,他坚持用手去掰开岩芯,去捏、去搓,沾满泥水的手在寒风中僵直得无法弯曲,裂开的小口渗出了鲜血沾上了岩芯,夜里和衣而睡,多少次被冻醒。

    艰苦是地质工作的代名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单位承接了大量勘察项目,不管是山区、沿海、外省或偏远地区,他总是积极争取到条件艰苦、地质复杂的第一线,每年有200天以上在工地度过,广东的山区、浙江的丘陵、苏北的沿海滩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师,除了工作的辛苦,还有生活的清贫。刚工作的时候,肖裕生的工资只有一百元左右,而当时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正蓬勃崛起,一些亲友和中学同学劝他改行,一年成个万元户不是问题,他没有动心。1994年单位分房,当他拿不出个人需缴纳的25000元房款而选择放弃,一家三口依然住在简陋宿舍时,他仍没有灰心。1998年~2003年,很多其他系统勘察设计单位改制,有几位相熟的老总给他发出加盟邀请,许诺年薪20万以上,他依然没有动摇而选择了坚守。这一坚守就是整整28年。

    二、以艰苦奋斗为荣,“特别能忍耐”的精神磨砺顽强意志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也是枯燥寂寞的。既然选择了地质行业,就要受得住这份枯燥,忍得住这份寂寞。

    古言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从事地质工作开始,困难和挑战就扑面而来,肖裕生用勤奋勇敢面对。刚工作不久,原地矿部引进了两台飞利浦静力触探仪,其中一台配给了江苏省水文队。这是一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位测试设备,结构十分复杂。在上海某重点工程使用时,由于操作不当产生故障无法测试,现场人员又看不懂全英文的说明书,联系等候生产商时间又不允许,队领导把他调去救急。操作手册厚厚一本300多页,肖裕生的英语也并不好,但面对领导信任、现场人员期待的目光,他没有退缩,而是翻开带来的两本字典,关起门来潜心钻研,硬是用三天三夜时间啃下了这块骨头,找到了问题所在——是传感耦合故障。当电马达再次响起、清晰的曲线平稳输出、现场的甲方代表伸出大拇指时,他的眼睛已经困倦得无力睁开。

    1989年夏天,江苏省长江第二通道(江阴长江大桥)勘察开工,肖裕生被抽调到项目组担任技术员。长江江阴段水深流急,潮差近4米,又适逢汛期和台风季节,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更令人无法想象。这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看上去很大的钻探船遇在江中风浪颠簸起来就像一叶小舟,几乎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出现了晕船晕浪反应,甚至呕吐、四肢无力。来现场检查工作的领导对他说:“小肖,我看你样子顶不住了,到岸上去吧”。他咬紧牙关,强忍着恶心反应,打起精神说:“我年轻,我能挺住”。夏去秋来冬又至,这一挺就是半年多,终于完成了三条比较线路的全部勘察,业主连连夸赞:“我们找到了许多家有水上勘察经验的队伍,他们都望而却步,是你们克服困难把这个项目完成了,了不起!”1991年,该项目获得地矿部优秀勘察成果二等奖。我院也赢得了甲方和设计院的高度认可,开始了近二十年重大工程项目的合作。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在长期的地质勘探工作中,肖裕生总是这样忍受着恶劣环境,忍受着艰难困苦,忍受着身体病痛,忍受着寂寞孤独……换来的是优质的工作成果,良好的市场信誉。

    三、以地质找矿为荣,“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成就美丽梦想

    肖裕生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地质工程师,“合格”一词看似简单却字字千钧,需要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才能实现。

    在大学,肖裕生学的是以水文地质专业为主。毕业时正值经济转型期,单位的计划性、指令性任务少了,形势迫使单位转向岩土工程市场。当时懂工程勘察的技术人员较少,经验也不多,为了尽快适应专业的需要,他白天在工地上工作,晚上回帐篷或宿舍后打开随身带的规范、手册、教科书学习,经常学到深夜、凌晨,补充了大量土力学、地基基础等相关专业知识,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地质工作实践性很强。他仔细观察岩土的成分、结构、特点,获取准确的原位测试资料,土工试验资料对比分析。通过积极实践、刻苦钻研,几个项目下来,他很快掌握了工程勘察的要求,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1998年,肖裕生担任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站站勘察的项目工程师。南京站站是地铁一号线建设的重要节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在既有火车站及周围施工,该地是城市窗口,车流、人流、物流等极为繁杂,各种地下管线密如蛛网,种种不利条件迫使勘察方案进行了十多次优化,“见缝插针”、“螺丝壳里做道场”成了唯一的选择。白天,他带着相关技术人员穿广场、越铁轨、钻树林、走小巷,调查每一幢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和埋置深度、每一处(矿)井坑揭示的可能岩性,和物探人员一道布置测线最佳走向,比对钻孔岩芯;晚上,汇总所获的各种资料,制作实际材料图、岩性分布与构造迹象分析图,将每一点滴资料和设计方案对照分析,确定第二天的工作重点。

    虽然身在同城,但除了回家取了一次换洗衣物,整整一个月时间,他都是吃住在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弄清了工作区复杂的的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条件,而且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管棚支护穿越既有铁路线、岩土界面错动可能性分析与对策、超量地下水堵疏措施的合理性分析与方案等建议。这些方案和建议在后期的设计施工中都被一一运用。在庆祝仪式上,地铁公司领导说:“是省工勘院出色的勘察工作,确保了南京站站这一重要节点的完成,降伏了这只拦路虎!”。2005年,该项成果被评为建设部优秀勘察二等奖。

    南京地铁3号线滨江路站——五塘村站区间处于南京慕府山丘陵石灰岩地带,溶洞大小不等并有长江断裂、老虎山断裂等多条断裂、破碎带穿插。如果不准确查明地质条件,将大大加大隧道施工难度,增加风险。作为项目总工,肖裕生面对新的困难毫不畏缩,冒着盛夏酷暑,爬山过壑,调查岩溶特征、追索构造形迹。他查阅了大量岩溶地区勘察和施工经验,引用了当今较先进的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孔内层析成像(CT)等物探方法综合勘查。由于地处城区,干扰因素多,肖裕生和同事们就一起利用午夜时段进行探测,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夜晚。通过数次现场试验对比,他尽可能地消除外界干扰影响,找出了隧道区岩溶的特点和规律,为如期、优质地完成这个重点民生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幕府山的一次勘查过程中,他不慎滑入矮丛乱草中一个溶洞,全身多处受伤,同事劝他休息,但他坚决不肯,说“轻伤不下火线,地质队员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不能丢”。经过简单包扎治疗后,又带领技术人员上山开展工作。尽管疲惫劳累、伤痛缠身,但他始终有饱满的精神,亲自探查测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该段隧道的勘察成果评审中,其先进、合理、严谨、针对性强的勘察方法和成果得到了南京大学、中铁集团等一致好评,在隧道矿山法开挖施工中,溶洞、破碎带的位置及地下水流量都与勘察报告符合。

    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是肖裕生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是他的工作作风。参加工作28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数百个水文地质与工程勘察项目,其中国家与省市审重点工程项目60多项,审核、审定各类勘察报告数千个,先后有南京市红花村小区、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江苏省地税大楼、仪征油库、南京地铁小行边坡整治、南京长江隧道等十多个项目,获地矿部、建设部、江苏省一、二等奖,使我院的获奖项目数量和等级位于江苏省勘察单位前茅。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勘察经验也赢得了南京地铁公司的信任,受委托主持编写了《南京地铁勘察工作要求与方法》、《南京地铁勘察技术工作规程》、《南京地铁勘察纲要和报告编制内容与要求》、《南京地区第四纪地层统一分层方法》等技术文件作为南京地铁勘察培训的主要材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其突出表现,肖裕生获得了2000年江苏省地矿厅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江苏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2003年江苏省人事厅和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级劳动模范)、2010年江苏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2011年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11年首批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师等荣誉。在荣誉面前,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荣誉属于大家。”

    四、弘扬三光荣精神,谱写“特别能奉献”的光辉篇章

    选择地质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1994年5月,江苏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土建施工进入了关键阶段,肖裕生承担勘察的B标段软土地基处理成了横亘在施工人员面前最大的难题,他作为勘察代表进行现场服务。为了获得理想的处理方法,使建成后的地基沉降量达到最小,他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们在现场做起了试验:灰桩搅拌、碎石桩、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塑料板排水……一遍又一遍,试验数据反复对比,忙得不可开交。当时正是农忙时节,江南快要进入梅雨期,肖裕生老家人手少,父亲身体又不好,母亲一个人操持全部农活。眼看着快要到手的麦子要遭雨淋,秧苗又要移栽,60多岁的母亲到离家不足20里的工地想要他请假回家帮几天。但当母亲看到一身灰土满手泥浆、黑得快认不出的儿子时,想说的话又咽了回去。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他心中百感交集。

    地质工作流动分散、常年在外的特点决定了大家(事业)与小家(家庭)不能两全。在两者冲突的时候,钟爱地质事业的肖裕生总是服从工作、顾全大局。结婚20多年来,他很少有完整的星期天,几乎没有陪妻子逛过街。即便女儿出生,他也只在妻子身边呆了3天。年轻时长年累月在野外,对家人照顾很少,当孩子大一点了,工作又非常忙,到高中毕业只带她去过几次公园,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也很少很少。每当想起这些,他心里充满了内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作为一名从事岩土工程勘查的地质工程师,肖裕生深知特大地震后带来的是随时都会产生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应该尽早治理。2009年,他主动请缨到我省负责对口援建的绵竹地区清平乡参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援建组成员,他没有坐在室内查看资料,而是带着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实地勘测。2009年12月27下午,刚回到帐篷的他接到妻子一个电话:“妈妈早上摔了一跤,正在医院……你尽量回来”,他的心也随着她的话越揪越紧:“母亲八十多岁了,会不会有什么三长两短?”但现正是灾害地质调查与防治方案确定的关键时刻,防治工程是必须在明年汛期来临之前完工,怎么能离开灾区呢?他只能打电话询问母亲的情况,得知是几处骨折,已做完手术,没有生命危险,才稍稍放心。临近春节,在圆满完成地质灾害点勘察评价任务后,他才回到家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读好。28年来,肖裕生兢兢业业投身地质事业,虽没有富足的物质享受,但实现了最美的地质理想,体会了不断追梦和无悔付出的快乐,也赢得家人和全院干部职工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树立起一面“四特别”的光辉旗帜,驰而不息谱写着“三光荣”的美丽诗篇。人生的美好在于坚持不懈地追求。如今,肖裕生仍然在地质工作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地默默奋力前行。 

分享到:
(责编:徐娅文(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