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岁月对于人类历史而言的确是太短暂了,对于有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而言更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名奋战在基层第一线的地质队员而言,30多个春秋基本可以涵盖他一生最富有生命激情的绝大部分年华。从1981年跨入地质院校大门开始,他已经学习战斗在地质勘探领域30多年了,从1985年到地质队报到的第一天开始,他也工作、战斗在地质勘探第一线近30年了。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一个年过半百的知天命中年,他始终与地质勘探事业、与基层第一线的地质勘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廖启林。
——青春热血洒边疆
1985年7月,廖启林大学本科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得勘查地球化学学士学位,在没享受任何优待的情况下自愿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事有色金属找矿与地质勘查工作,满怀为国家找金矿、找大矿的激情,扎根边疆奋战10余年。在新疆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期间,他从分队技术员干起,历经项目组长、项目负责、分队技术负责、分队长等多个工作岗位,以年轻人的朝气和勇毅带领更年轻的同事们为新疆的有色金属地球化学找矿做了大量的基础性探索性工作。圈异常、找靶区、寻矿苗,分散流、次生晕、原生晕,干得不亦乐乎,完成山区1︰50000—1︰100000地球化学普查上万平方千米,发现金、银、铜、铅、锌等各类有找矿价值的地球化学异常数百个。钻山沟、睡帐篷,年复一年;饮冰泉、赏雪莲,风光无限;骑骏马,越激流,青春飞扬;抗雷暴、战沙尘,遇险不惧;穿密林、斗野兽,磨砺胆智;易寒暑、洒热汗,岁月如斯。在边疆找矿的数千个日日夜夜里,他和他的同事们马踏天山南北,汗洒千沟万壑,从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到鸟兽绝迹的雪山深壑,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脚步、找矿的标点、人生的足迹。当他大学同学写信问他在新疆工作的感受时,他用“纵马奔戈壁,青春共天山”的喜悦豪情来回复同学们对他自愿支边的疑惑。当他所带的分队在高山雷电危险区作业,因部分同事受雷击影响而不不安心野外工作时,他替大家洗衣服的耐心、热情和带头吃苦的韧性帮助分队稳定了人心,坚定了一支年轻的分队战胜困难的勇气,直到顺利完成当年的野外作业才撤离工区,上级领导表扬他们的找矿精神是“雷打不动”。鉴于廖启林同志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了他“八十年代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这一光荣称号,以资对他和他的同事为新疆各族人民奉献青春、热汗与艰辛找矿工作的激励,他也将这一鼓励保持到他今后继续奋斗的岁月中。
——与时俱进续新章
地质工作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迎来了大调整的时期,许多基层地勘单位都面临着生存与转型的严峻考验,年轻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离开地勘行业另寻出路相当普遍。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热爱地质找矿的廖启林别无选择,开始了艰难的再求学与重新充电之旅。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用时7年完成了博士后的深造,转战到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再创业。地球化学找矿在江苏地质工作的作用相比新疆而言,不可同日而语。无论他对地质找矿有多么深情的留恋、抑或是多么沉重的叹息,想在江苏这个人口密集的只有10万平方千米国土的平原省份继续从事地球化学找矿、并争取有比较大的作为则十分艰难,而且当时单位的条件也不太允许。刚到单位时,领导给他提供了两个创业平台,一个是继续做找矿的老本行、但要等一年后才有可能争取到合适的工作项目,另一个是马上就可能争取到大项目、要全面启动江苏省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但这项工作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以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为主攻领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具有10余年在新疆磨砺经历的他没有退缩,勇敢地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继续奋战在江苏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第一线。从协助前任争取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这一开拓性工作项目干起,用了1年时间完成了在新单位的第二次实习。
他从2003年开始在单位大项目负责人的岗位上一干又是12年多,在扎根基层、献身地学的人生征途上留下了他二次创业的足迹。从西北边陲转战到江南水乡,从整天和石头打交道步入不熟悉的土壤,从成矿研究跨入生态安全评价、水土污染监测防治、农业地质等新行当,他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转变,带领他的小团队在江苏这片最富有活力的蓝天下续写地质人的求索新篇章。十年磨一剑,廖启林和他的同事们通过10余年的辛勤耕耘,率先在全国完成了江苏全省陆域国土的1︰250000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准确认识全省国土资源“家底”、布局新时期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耕地质量保护等提供了200多万条高质量的生态地球化学数据,以设计优秀、野外工作验收优秀、成果报告优秀的全优形式向国家提交了10余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资料。在此期间,他本人也荣获了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大多数获奖均排名第一。此外,他还多次荣获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第一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在取得二次创业收获的同时,廖启林和他的团队也用实际行动落实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精神,并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地球化学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立身基层勤求索
作为一名农民的后代,廖启林上的大学十分普通,之后参加工作也没有进入研究机构,投身地学30余年,也一直在基层地勘单位打拼奋战。但他不因自己出生低微而放弃地质科研,不因呆在生产一线而淡化自己痴迷地学的专业求索热情。在新疆工作如此,到江苏工作后更是如此;没读研究生前如此,读完研究生后依旧如此。他常以勤能补拙、贵在坚持自励,为了能静心做点探索研究,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工作的12年多时间里,有多少个夜晚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以求真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勤勉的作为积极投身地质科研,抓住点滴机会增强实战能力,是他投身地质勘查事业30多年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基层地勘单位几十年能坚持不断求索进取的力量与智慧源泉。
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不付出肯定无收获,这是廖启林扎根基层几十年坚持求索钻研的基本认知,他长期这样要求自己,也以此与同事们共勉。经过几十年的坚持与积累,廖启林与他的团队在立身基层的顽强求索与钻研中,虽无辉煌战果,但也不是颗粒无收。截至目前,他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达到20多篇,最有影响的Sci.论文其影响因子高达8.0以上,这在全国基层地勘单位中也不多见。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绝大部分是在基层单位工作时发表的,他本人撰写的40多篇论文全部是依据自己工作中取得的实际资料加工提炼而成。此外,他还在生产单位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开拓性研究项目,为提升基层地勘单位的科研水平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
不为纯粹科研而钻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时代需求开展积极探索研究,是他能立身基层不放弃求索研究的又一支撑。2000年以来,重金属污染防治在长三角等经济先发展地区的呼声日益增高,但修复污染土壤的实用技术却极其缺乏。他和他的团队立马介入这一领域的探索,因陋就简,基于实际应用这一目标,从盆栽试验开始,先后利用江苏新发现的污染土壤、有潜力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前人报道过但还不足以推广应用的植物修复技术、新研发的有机肥活化技术等,通过近10年的连续观测对比试验,终于在粘土矿物固定农田土壤重金属、高生物量植物快速除去农田土壤重金属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关成果正在准备申报技术专利,也为江苏近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类似实例远不止此,廖启林和他的团队正是凭借这种永不放弃、锲而不舍的拼搏实干为江苏生态地球化学发展取得了令人宽慰的喜讯。
——脚踏实地不彷徨
业精于勤荒于嬉,艺成于思毁于随。他几十年来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在人生的奋进中不断践行这一哲理。地质队员要经常同石头打交道,凡事讲究硬碰硬、实打实,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忽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遇挫不惑,不断攀登新高,勇于接受新的专业挑战,是廖启林同志扎根基层、长期战斗在地质勘探第一线而不减奋斗之志的另一写照。
因为脚踏实地,做事认真,在工作中不忘学习,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他的同学和同事们都纷纷离开地质行业、告别地勘单位的时候,他没有慌张犹豫过,也没有彷徨哀怨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重新找工作而留在了地质勘查这一他所热爱的行业。因为脚踏实地,又善于学习新东西,当他转行到生态地球化学、农业地质这一新领域后,他没有胆怯过,更没有彷徨过,义无反顾地领着他的小团队大胆向前奔,勇敢往前闯,取得了不亚于正宗行家的业绩。
因为脚踏实地,不满足现状,不怕失败,追求严谨,他每次对领导布置的工作都能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在最近10多年来提交的30多份、累计上百万字的各类立项论证材料中,没有1份材料是应付差事的,没有1个结论是无据臆断的,没有1个建议是凭空想象的,也没有2份材料是基本雷同的。因为有这些基础,他在全单位技术人员中的立项成功率也是最高的。
因为脚踏实地,不断追求新高,对地质科研全身心投入,他在转行顺利时没自满过,困难时没消停气馁过。设计的试验方案顺利时他坦然,不顺利时他也欣然,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继续先前看好的并经过科学论证后的探索。有好的项目支撑,他兴奋,暂时没有好的项目支持他也不紧张,继续前行,在积极探索与坚持中寻觅新的机会。因为他的实干与坦荡豁达,又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不论顺逆,他都能赢得一些真诚的合作伙伴或研友,照亮了他人,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因为脚踏实地,心无旁骛,他不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转型,还带领同事们迎来了江苏省生态地球化学发展的新机遇。他曾经努力并看好过的一些研究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一些地质环境调查新项目正在陆续启动,他所投身的地质勘查事业将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所在的团队有望能获得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地质队员的本色。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勇攀高峰,更是最美地质队员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