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荣生,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地质高级工程师,是名衣着朴素、身材瘦小、年届知天命之龄的高级知识分子。参加工作31年来,执着的地质情怀让他万水千山走遍,用双脚丈量八闽大地、天山南北,人称“活地图”;一颗赤子之心让他兢兢业业坚守艰苦的地质勘探岗位,完成了近百份地质报告,提交了30多亿吨矿产储量,为地质找矿做出了突出贡献;精湛的勘查技术、丰富的勘查经验、优秀的地质报告,让业主们争相指定要他出面完成任务,成为121队一道亮丽的技术名片。
他用执着奉献、精湛技术、人格魅力,赢得了40多项荣誉:业务骨干(技术带头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地质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地质找矿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福建地质科学银锤奖、十佳优秀导师……
红土地上走出了地质专家
闽西,是英雄的红土地,诞生出11位开国将军,成就了才溪“九军十八师”,而出生在这片广阔的革命红土地上的邱荣生也受深厚的红土地文化熏陶,滋养出正直憨厚、奉献无私的优良品质,凭着勤奋好学,从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地质专家。
1983年从福建省煤炭工业学校毕业的邱荣生,被分配到福建省121地质大队龙岩武平县宁洋矿区工作,很快就掌握了从地质填图、槽探、沟谷、煤硐、公路剖面编录到钻孔编录、综合解释、孔斜计算、地质设计等一整套煤田勘查工作方法,两年后就担任项目组副组长。之后他用整整27年的野外地质勘查光阴踏遍闽西红土地,完成了近百个煤矿区勘查地质报告,累计提交煤炭总资源量近2亿多吨,为闽西老区崛起和福建海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121人不会忘记那年冬天,1994年12月预测了福建永定昌福山煤炭资源储量达9028万吨,这对于缺煤大省的福建而言是个重大消息,而邱荣生当时任该项目组副组长,负责找煤报告的图件编制和储量计算工作。1995年初,提交了昌福山煤矿区普查设计,被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列为国家Ⅱ类项目。面对该矿区植被茂盛,山势崎岖、陡峭,勘查区面积大等困难,邱荣生每天带领组员翻山越岭,在崎岖蜿蜒、草丛茂密的山路、沟谷中穿行几十公里,几年来在昌福山矿区走过的路程就上万公里,定地质点728个,钻探编录31157.54米,槽探编录23392.99米,小窑编录15637米,煤硐调查30个。在那些野外填图、编录的日子里,他经常关节痛、腰椎痛,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就揉一揉,休息片刻又继续工作。他用心做好每一项地质工作,对地层的研究和对比以及矿区构造的推断经常提出自己见解,不时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推剖面,如何做好储量图,及时修改各种“三边”图表,有效地指导矿区的勘探施工。2003年,提交了该矿区中井田详查报告、东井田普查地质报告共提交煤炭资源量近5000万吨,为福建找煤突破史记上浓厚的一笔。
接着121队在昌福山、高陂矿区相继找出大型煤矿后,该队提出了“一队一矿”、“矿业强队”的发展战略,向矿业领域进军,成立了高陂联办矿和上寨联办矿,由邱荣生担任矿长。他听从组织安排,立马打包行李下矿区,这一去就是六年。为了办好厂,他忙着管理生产又要联系对外关系,又负责地质技术。他吃住在矿区,天天下井,工作三班倒,每个班来来回回在十二个多小时以上。几年下来,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和艰苦的环境条件,让邱荣生瘦了很多。“当时院里、厂里的人都叫我‘排骨’”,邱荣生笑着说。队领导下矿厂进行工作检查时,看到又黑又瘦又小的邱荣生,心疼不已,更对他的敬业负责的态度大加赞赏。邱荣生的努力也得到回报,如今这两煤矿分别年产达15万吨以上。
近两年,随着大队积极拓展“大地质”领域的步伐推进,邱荣生积极投身地灾排查、非煤地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广义地质工作,开展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相继实施了龙岩坑柄煤矿接替矿山红林坪矿区、翠屏山矿区补勘等项目,使一大批濒临闭坑的老矿井延长服务年限20至30年。目前,他又在龙岩新罗、永定20多个煤矿区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雪域高原中的大地把脉者
多年前,国家吹响了“西部大开发”集结号,省121地质大队一批批地质人来到西部这篇广袤的土地,扎根在这里,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邱荣生也加入了“西部行”,远赴新疆,在雪域高原上翻开西北地质勘探事业的新篇章。
2010年,邱荣生参加新疆尼勒克煤田乌拉斯台煤矿区项目,该矿区属内陆型山间盆地,岩性岩相变化大,化石单一,没有标志层,且煤层易分岔,煤层层数多,煤类多,次一级褶皱发育,给地质分析工作增加了巨大的难度。再加上环境气候条件恶劣,冰天雪地,更是给工作带来不便。但是,他和组员们互相鼓励打气,早出晚归,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连续4、5天上山是常有的事。地质员小姚说,“我们每天一大早出门,清晨的冷风迎面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痛”。有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经常穿越山梁、爬陡坡,有时爬到半坡上,已经是筋疲力尽,两腿直打哆嗦,但仍坚持向目的地爬去。长期野外作业饮食作息不正常导致的胃痛一直折磨着邱荣生,风油精、止痛药、晕车片就成了他的随身物品。“我看到他痛得脸都苍白了,牙根咬得咯咯响,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他疼得冷汗直流”,地质员小吴回忆,可是他却只是吃上一片止痛片,休息片刻,又继续工作,抓紧地表地质工作。
待矿区上钻后,邱荣生主要负责矿区的地质“三边”工作,这里矿区面积大,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繁重,要做好这项工作真不是那么的简单,还要经得起甲方和监理方的随时检查。但邱荣生没有泄气,他抢抓时间,从熟悉矿区地层开始,认真分析矿区已取得的地质资料,理顺矿区地质构造,编制地质“三边”图件,碰到问题和项目组长一同研究,室内无法解决的或者有疑问的就上山复查,分析地层和构造,复查地质点资料。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邱荣生的地质“三边”工作做到取全取准,及时准确,任由甲方随时抽查,每一次都深得甲方和监理方的高度赞赏。
除了克服种种外部环境的困难,秉着科学严谨态度的邱荣生经常努力与甲方沟通,解除双方存在着工作和技术上的争议。2010年9月,邱荣生通过资料分析向甲方汇报了详查工作还存在的问题是矿区北部的向背斜控制不清,不利详查报告编制,需要增布钻孔。曾与甲方陈教授多次沟通和据理力争都不见效。邱荣生担心如果不及时决定,可能导致后期下雪而无法施工,直接影响本区报告的顺利完成。他及时向领导汇报提出建议,争取与新疆一大队专家一同研究。9月底他们在新疆一大队汇报工作成果,深得该队专家的一致赞同,当场拍板了ZK1902、ZK1907等五个钻孔。“有争议才有进步,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福建队极有主见,所以才会有争议”,甲方对邱荣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极其赞赏。
在3年的短时间里,邱荣生和组员们顺利完成了两个矿区面积几十平方公里从预查到勘探各项地质工作,各项工作质量得到甲方和专家的好评,2个井田的勘探报告和1个矿区的详查报告都获得部专家评审的一次性通过,提交总资源量29.34亿吨。
为地质明天甘当“摆渡人”
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栾经辉曾说起一件事:师傅现在还没退休,却有很多矿业主、私人勘查单位竞相提出要高薪聘用他,他却毅然放弃,为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培养121队地质技术人员,要把他毕生的经验倾囊相授。
“年轻人都是可造之才,培养年轻人就是培养121队的未来,我要尽心尽力做好这项工作”,邱荣生说到做到。多年来坚持做好导师带徒工作,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认真指导地质填图、钻孔岩心编录、地质设计、地质报告编制等基本业务知识,及时解答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对于每位大学生、技术员提交的地质报告、图纸编制,他都认真检查,注重细节,把好资料质量关。“老师把我们提交的材料中有错误的地方一个个圈出来,旁边详细备注说明,还怕我们年轻人不懂如何修改,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讲解,手把手地教”,技术骨干刘大盛说。
邱荣生还很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指导启发他们的科技研发思路,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尤其在地质软件、技术提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地质绘图的工作效益,他鼓励大学生童柏圣利用计算机专长,启发他对CAD二次研发思路,完成了“基于CAD二次开发的地质图件自动绘制法”工具包,提高了地质绘图精确度和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效益,更是提高年轻人工作创新积极性。
邱荣生不仅仅是年轻人业务上的导师,还是他们精神上的导师。2014年7月中旬,邱荣生带着徒弟雷明亮到福建漳平赤水煤矿区进行野外验收。由于矿区荆棘杂草丛生,藤蔓相互缠绕,他们每前行一步都需要拿砍刀辟路。时值酷暑,野外气温高达38度,而邱荣生穿梭在密林丛中,认真验收。野外验收整整一天后,他们回到宿舍,邱荣生脱掉上衣,露出用绷带绑得紧紧的胳膊和肩膀。雷明亮问起,才知道邱荣生患有严重的肩周炎,医生多次嘱咐要好好休息,但他都没有做到。这事让雷明亮感触很深,深深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邱荣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多数不辜负他的期望,有 6 名走上了队中层领导岗位,有十几名是承担地质工作项目的主力,成为地质业务的排头兵。在2014年队“十佳优秀导师”民主评选中,邱荣生当仁不让以高票中选,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好导师”。
舍家为公坚守忠诚高地
家是每个人揣在怀里最温馨的港湾。只因为他们是地质队员,他们就必须以大川、河谷、沙漠、旷野为自己的工作空间,必须忍耐无边无际的寂寞,必须忍住对父母、妻儿的牵挂和思念。“我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家人,一直没法顾及到他们”,邱荣生一说到家人眼眶就红。
当妻子快要分娩时,最希望丈夫在身边,当孩子成长时,最希望父亲在身边,当父母病危时,最希望子女在身边,这是人之常情。这样的要求邱荣生却很难满足,留在他心里也是一段遗憾。邱荣生的儿子出生时正是赶上秋收农忙季节,他妻子白天还挺着大肚子下田收割稻子,等到晚上要生,却找不到接生医生,最后还是由邻居的老阿婆和自己的母亲来接生。那一夜他妻子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但是他当时正在千里之外忙于工作之事而无法回家。在后来的岁月里,都是他的妻子扛起了教育子女、照顾父母的生活重担,默默支持他的工作和事业,让他没有半点后顾之忧。“其实我很羡慕父亲的那些徒弟能得到他的亲自教导,而在我的学习生涯里,父亲一直是缺位的”,邱荣生的儿子说到,“但是我能理解他,因为他是一名地质人”。
邱荣生的老母亲年届80岁高龄,身体也不好。2012年2月,她突发脑梗塞不省人事,在当地医院重症监护室观测了12天后,才有知觉转为危重病房,1个多月后转普通病房,3个月后办理了出院,那时吃东西都通过管子从鼻孔用针筒打进,走路也困难,不会言语,只有知觉。在她病危时,邱荣生忙着乌拉斯台煤矿区项目提交报告,当时要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2个井田的勘探报告和1个矿区的详查报告,还面临人员少、时间紧、钻孔资料多,任务繁重,按以往工作方法是无法想象能完成。他没有周末节假日,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只能等加完班后去看望老母亲。知道儿子又忙又累,不能言语的老母亲看见他来,就拼命地挥手让他回去休息。待他母亲出院回到老家一年后,由于病情恶化就去世了。
“我知道母亲不在乎我能赚多少钱,只希望能在晚年多与子女相聚些时日,可是我却没满足她的愿望,没有尽到做儿子的孝心……”,邱荣生坦言,“但是作为地质队员,我们就必然选择了奋斗、奉献和牺牲,我们无怨无悔”。
邱荣生的故事,总会让人想起这么一句话:“地质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季,从未改变的是,他们一直在斗转星移中发掘希望;地质人趟过了一道又一道年轮,没有停歇的是,他们始终在苍茫大地上勘探曙光。”如今,地质勘探事业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福建省121地质大队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战略,邱荣生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要在生态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新能源勘探方面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