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兰,女,1969年生,大学本科学历,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2年参加地质工作,现任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总工程师,为重庆市地勘局水工环成果审查专家,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价)评审专家库成员。
该同志1992年河北地质学院水工系毕业到队工作,先后任技术员、项目负责人、主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常务副总工,2010年起任队总工。
杜春兰参加地质工作以来,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言行传播正能量,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近几年来,特别是任总工后,更加刻苦学习,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208队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她本人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地勘局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先进个人、国土资源部“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2年来,她坚持野外地质工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年年圆满完成地质工作任务,尤其是在基础性公益性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为地勘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被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评为“科技先进个人”,入选2008年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骨干”,2011年被重庆市地勘局评为“地勘单位建队以来为地质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2014年5月被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推荐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人选”。
发扬“三光荣”精神,开创工作新局面
地质工作以深山老林为家,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杜春兰走出校门来到地质队,只在队部住三天便奔赴野外,参加了1:10万川南经济区(南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普查。住宿困难,几个男队员挤一挤凑合着就行了,只有一个女队员怎么办?她被安排在仓库里。钻机,柴油,钻头,那油味呛得难受,还有上蹿下跳的老鼠。她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生来不怕苦”。
1:10万川南经济区(南区)水工环普查面积21414平方公里,由于交通不便,大都靠两条脚走路。她踩着“老地质”的脚印走,发挥“三光荣”精神,经受了锻炼,很快就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在艰苦面前,她说,搞地质,男人能干,女人也能干。她跟男队员一道跋山涉水,终于初步查明工作区的水工环条件,进行了地质环境质量分区,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依据,成果报告荣获了地矿部三等奖。
2009年6月5日,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特大山体垮塌,崩滑体方量约500万立方米。接到险情电话,她按队的安排,立即奔赴灾害现场。作为抢险排查技术总负责和市地灾危险性评估专家组成员之一,她冒着生命危险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在抢险救灾的10天中,与男队员一起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及时提交了调查评估报告,为抢险救灾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受到指挥部领导的表扬。
2010年,位于长江三峡巫峡段北岸的巫山望霞危岩出现变形和崩塌,严重威胁着危岩下方的168户518人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安全。十万火急,她带领技术人员立即奔赴现场,投入应急抢险救援。危岩还在不时掉块,险象环生,为了群众和航运安全,她冒着危险进行调查,取得数据,对危岩稳定性及影响范围作出了判断,为及时疏散群众和应急勘查、设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现场,她还给当地群众讲解了危岩简测方法和撤离路线,并指导监测人员建立了监测点。作为总工,她全面部署后续工作,安排地质人员进行专业应急监测。她带领的技术队伍,工作认真,不畏艰难,引起市政府重视,连续几年春节,市政府都派慰问组到现场慰问。
工作重质量,提交一大批优秀地质成果
该同志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具备了扎实的科学技术功底。她工作认真负责,重质量,守信誉,22年来,提交一大批优秀地质成果。
1、负责、参与完成基础性、公益性水工环地质10多项,全部通过专家评审,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其中,1:10万川南经济区(南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普查报告获地矿部优秀成果三等奖;1:50万四川省泸州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和重庆市北碚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获局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项目连续5年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双优”。
2、参与、指导完成地质灾害防治50多项。其中,三峡库区二、三期奉节县刘家湾滑坡、王家坪滑坡、巫山县平湖路直管房滑坡、风管局滑坡、丰都县白沙沱水厂滑坡、詹家湾滑坡、沙坪坝挂榜山滑坡、涪陵董家湾滑坡、万州菜地沟左右岸滑坡等勘查、可研设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非库区重庆江津四面山镇滑坡勘察、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危岩崩塌综合整治工程勘察等获重庆市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参与、指导完成四川地震灾区二、三、四、五批地灾应急勘查、设计等近百个,质量优良,为四川地震灾区减灾防灾提供了地质依据。
2010年,在库区175米水位蓄水期间,巫山县望霞危岩、神女溪青石滑坡出现重大地灾险情,她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开展应急抢险调查、勘查,配合巫山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将受威胁的群众安全撤离,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急勘查成果质量良好,得到重庆市各级领导和国家、重庆市等两级专家认可,受到好评。
3、坚持创新,重视科技公关,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22年来,她单独或参与、组织完成市计委重点科研项目《三峡水库消落区库岸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重庆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回顾与展望》、《重庆市缺水地区找水推广研究》、《重庆市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浅层地下水特殊水质处理方法研究》、《重庆市水工环发展史》以及市地勘局组织的《重庆市农村缺水地区应急抗旱机井供水工程技术要求》等一批科研成果。其中,《重庆市缺水地区找水推广研究》、《重庆市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浅层地下水特殊水质处理方法研究》最为典型。该项成果在学术价值上突破了红层找水的传统观念,探索了红层地区分散农户供水有效途径,创立了一户一井“庭院供水”模式,为缓解红层严重缺水去的人畜饮用水困难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她不仅注重工作质量,而且善于总结提炼,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分别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中国地调局地下水勘查论文集》及《重庆地质矿产》等刊物上。
服务社会,取得明显效益
杜春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服务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她按照队领导的战略部署,带领技术人员把地质工作伸向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重庆是地灾频发区,怎样才能做好地灾防治呢?她选题《三峡库区渝北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行研究,提出对策,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群测群防。最近几年,她在地灾防治工作中,走到哪里,就把地灾防治知识普及到哪里,为群测群防人员讲解地灾简易监测方法,讲明地灾出现险情时应沿哪个方向,哪条路线撤离。群测群防“管用”,2014年9月2日,巫山县大昌镇兰家滑坡出现险情,群测群防成功预警,313人安全撤离,免遭厄运。这几年,208队为地灾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的10多个区县,由于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成功预警避免人员伤亡不计其数。
作为总工,她不断创新,利用先进仪器进行专业监测取得很好社会效果。她知道进行的巫山县三溪乡滑坡专业监测,分析数据,当滑坡进入加加速(临滑)阶段时,立即预警,当地政府组织受威胁的75位村民安全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得到重庆市地勘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领导和当地群众好评。
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前临嘉陵江,背靠解放碑,是具有悠远文化历史的一块“宝地”。但因高处有一个长约600米的危岩带,被列为“进禁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解放碑打造成了繁华的商圈,洪崖洞的吊脚楼却摇摇欲坠,成了典型的棚户区,与时代和周围环境极不相称。这块“宝地”能否解禁开发建设?杜春兰参与、指导完成了《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危岩崩塌综合整治工程勘察》,得出的结论是经过有效整治,可以开发建设。勘察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获重庆市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据有关部门分析测算,洪崖洞危岩如果不进行治理,不仅影响嘉滨路的正常同行,而且“宝地”不能开发建设,国土损失3万平方米,经济损失6700万元,人民生命损失更不可估算。该区危岩整治工程总费用841.2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8。2004年,洪崖洞建设重庆传统民居特色风貌区,商业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已成为一张独具重庆魅力的“城市名片”。
重庆地区,被称为“红层”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面积3.85万平方公里,涉及23个区县,缺水人口320万,其中严重缺水120万人。由于红层赋水条件较差,地下水频发,被水文地质工作者视为“找水禁区”。为解决红层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中国地调局于2001年下达了《重庆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项目。杜春兰参与、指导完成了《重庆市璧山、铜梁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报告》、《重庆市荣昌县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与开发利用区划报告》等6份成果。调查资料显示两个特点,一是红层地下水主要赋存在风化裂隙中,单孔出水量小;二是红层地下水埋藏浅、分布广、易开采。他们从红层地下水赋存规律和分散农户饮用水需求出发,创新找水思路,变传统的“大水量少水井”为“小水量多水井”;供水方式变集中为分散,创出一户一井的“庭院供水”模式,单井出水量只要0.5立方米/日,足够一家人和牲畜饮用即成井。这一找水思路和供水模式,得到各级政府支持,专家认可,深受农户欢迎。通过推广,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2005年,在5个区县勘查示范打井2183口,缓解3507户农民、9所中小学、3个敬老院、1个农民新村、1个场镇等共2万余人、万余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增加经济收入2000多万元。
杜春兰参与、指导的红层找水新思路和供水模式,得到了市政府及市国土房管局支持,红层找水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八大民心工程”之一,在全市推广。据统计,2007—2013年,全市红层找水已投资2.5亿元,打井20万口,缓解了100万人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