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河北

牛树银:丹心育桃李 汗水润深山

2014年12月13日16:27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牛树银在甘肃祁连山开展野外地质找矿调查

牛树银教授,中共党员,石家庄经济学院二岗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2003),河北省特等劳模(2009),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11),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和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的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曾任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1996-2002年),任资源学院院长(2003-2008年),现任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院长兼任幔枝构造成矿研究所所长。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工作,一直从事构造地质与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主创新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控矿”新理论,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8部(其中有5部 分别由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李廷栋、翟裕生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裴荣富研究员写序推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国际合作等项目等十余项,培养了上千优秀本科生和20多名研究生,桃李满天下。

一心向公 无怨无悔

牛老师爱岗敬业,重视学业,乐于奉献。1996年,适逢地质行业短时间的萧条期,学校任命牛老师为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当时学院正面临部分教师转行,学生招生困难与就业较低等困境,牛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分析认为地质行业关乎民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业,只要大家一心挺过“寒冬”,地质行业一定会迎来“春天”,并以这样的热情鼓励和感染着学院的师生们,强调地质行业的光荣,极大地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学习工作的奋斗精神。

由于有这样一位学院的护航者,并率领全院师生努力奋斗,果然2000年伊始地质行业迎来了“初春”。2003年起,学校专业调整,牛老师任资源学院院长,学院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专职教师队伍实力增强,至2008年资源学院连续五年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由资源勘查工程一个专业增加到三个专业,每年招生或就业人数近200人,就业率达到100%,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且该专业被提高到省内一本招生行列,资源勘查团队获得河北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负责的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地学类实验教学中心。特别的是,带领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团队于2003年申硕成功,成为学校第一批硕士点,实现了硕士自主办学零的突破,并相继组织成功申请了矿物、岩石、矿床专业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等多个硕士授权点。集体辉煌荣誉的背后,牛老师从来不去计较个人荣誉,每年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个人等荣誉评比他都是极力优先推荐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教师。多年的风霜染白了牛老师的头发,也深印了额头上的深浅年轮。

汗润深山 注重科教

要探究地质找矿规律,牛老师倡导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特别注重野外地质科研工作,他常说:“要研究好自然科学,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提高认知”。多年来,牛老师足迹踏遍了太行山、燕山地区的大小山脉以及大兴安岭、胶东、小秦岭等成矿集中区。而学术的高屋建瓴,则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科学的勤于思考和永不停止的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牛老师通过野外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太行山区的阜平杂岩、赞皇杂岩及其外围盖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其变形特征,首次提出阜平变质核杂岩和赞皇变质核杂岩的概念。而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把太行山区与相邻华北断陷盆地进行对比时发现,华北断陷盆地地幔上隆和上部地壳的断陷,与太行山区山根下坳和上部地壳地形的隆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物质存在一定的迁移规律,提出了造山带与相邻盆地间物质的横向迁移,即一盆一山的耦合观点。而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科研视野的开阔,发现以华北盆地为中心,其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山、西与太行山、北与燕山都存在耦合关系,便发展地提出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一盆多山的耦合成因。

到了二十一世纪,牛老师主要关注了地幔热柱理论的研究进展,在研究各个矿集区的同时,发现大多数金属矿产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且成矿物质的迁移与富集主要受控于成矿构造,某些金属元素比如金、银等多以气液态的形式,随着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运移,上升到地壳构造扩容带聚集成矿。经总结成矿作用,创新地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使以往找矿方向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并很快取得了找矿实践的证实。现今,牛老师已经把幔枝构造与诸如生态、环境、灾害等资源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希望能够完善基本理论和解释更多的地球壳幔活动与资源环境关系等地质现象,推动地质科学向系统科学进展。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前校长翟峪生教授在为牛树银等著《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写的序中称:“幔枝构造理论……将当代地学基础研究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与区域成矿的具体研究相结合,架设起地幔热柱研究与成矿区带研究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应该是作者们对区域成矿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和进展”。

辛勤的汗水洒遍了太行山、燕山等地区,同时幔枝构造新理论也在这些土地上结满了新“果实”。例如,原本认为没有多大前景的太行山北段,通过新理论的指导,亦在多个金矿取得很大的进展,例如通过幔枝构造理论预测太行山北段金矿远景储量可达150吨,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的重点研究工作区。张宣、冀东等地区也是如此,一个普通的黄土梁金矿,通过预测、研究、指导,找到了多个新的矿体,新增黄金储量数十吨,使黄土梁金矿一跃而成为大型金矿,新增潜在价值上百亿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幔枝构造找矿理论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等地受到了广泛推广,为国家新一轮地质找矿作出了巨大贡献。20余年来,在牛老师的带动下,项目组荣获省部级科研、教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心育桃李 关爱学生

牛老师多次强调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要携手共进,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则反哺促升教学质量。“构造地质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通过科研实践,牛老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科技进展情况,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上课用的PPT资料很多是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很容易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简出地讲解。此外,对重点、难点实例,牛老师经常在黑板上画图,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倡适当自由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而生动。同时为了便于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牛老师把多年野外亲自采集的典型构造标本收集起来,结合学院其它老师的成果,创建了“构造园开放型实验室”。2003年,《构造地质学》以明显的优势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并通过了省级评审,成为学校第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牛老师本人也被评为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当时正适逢学校建校50周年庆典,他毫不犹豫的将自己获得的10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学校。

牛老师培养的学生有不少已经成长为地质行业的领头人和技术骨干,这是他对学生悉心帮扶和关怀的结果。例如,刘晓煌,山西人,1997年以优异成绩从石家庄经济学院毕业,来到武警黄金七支队工作。刚参加工作的他在实践工作中遇到不少问题,总是能想起那位遥在远方和善热情的牛老师,有时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一聊就能通话几十分钟,甚至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交流。凭借着勤奋好学的劲头,入伍第3年就独立承担技术项目,成为支队史上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看着他健康成长,牛老师非常开心,并建议和支持、辅导他继续深造。在老师的鼓舞和自身努力下,2004年刘晓煌以笔试和专业两个第一的成绩考取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并硕博连读,提前两年博士毕业。鉴于日渐杰出的成果,牛老师还多次邀请他来学校给同学们作报告,也便于他交流经验和日后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了心怀祖国矿业且意志坚强的优秀武警战士,他曾连续7年受奖立功,3年完成8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0篇,2篇被SCI国际检索收录,2篇被EI国际检索收录,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顺利毕业,全身心的投入了地质找矿事业。

亲力亲为 坚忍不拔

地球科学是古老而神秘的科学,历经46亿年的地质过程复杂且不可重现,留给人们研究的是支离破碎且经过多次构造改造的地质现象。牛老师一直认为要想深入研究,必须具备数、理、化、天、地、生等多学科基本知识,以牛一样的倔强和牛一样的干劲,实事求是,坚忍不拔的开展深入研究,方能有所建树。为此,他非常仰慕地学界各位前辈、专家,常说他们的成果来之不易,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并为自己能从事伟大的地质行业而荣耀。牛老师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说:我自己愿攀登高山,踏破铁鞋,追求真理,探索奥秘,寻找宝藏,开发资源,高效利用,服务人类。地球科学的探索者应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潜心研究,报效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35年的辛勤耕耘,沉淀出累累硕果,坚忍不拔的科教精神和舍己为公的豁达作风,令广大师生及同行们敬佩和折服,几十年来,牛老师为了他心爱的科教工作仍在日复一日兢兢业业的努力拼搏着, 希望在科研教学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多作奉献!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