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芳同志工作照
蔡建芳同志自2003年7月毕业,分配到二四三大队以来一直从事铀矿勘查工作,10多年来没有离开过野外一线。长期的野外一线摸爬滚打,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业务工作能力,他热爱核地质事业,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大胆管理,敢于创新。他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用新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勇于实践,带领分队年轻技术人员攻克难关,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热血,在松辽盆地砂岩铀矿找矿实现了新的突破。
从2007年读硕士研究生开始,便开始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有三项科研课题获得优秀奖。他多次邀请学校知名教授专家来队指导调研,还协调其他兄弟单位、院校的来分队学习、考察等事务。作为分队负责人他狠抓工程质量在钻探取心、原始编录、资料综合上,要求准确及时、清晰真实,有利于反映出实际地质现象,更好地综合分析,为下步工作展开提供可靠依据;在野外施工期间,他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指导技术人员统计数据、作图分析,带领技术人员观察地质露头,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经常亲自编录、取样。由于工作区施工条件复杂,指导布孔工作困难很大,布设一个钻孔有的得跑一整天,为了不影响生产,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每年收队后顾不上休息,就投入到整理资料和编写总结报告中,为写出高质量的报告,他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典型矿床实例,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为更好地研究松辽盆地的铀成矿地质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对钻孔剖面图、地质图等各种图件及文字报告质量要求严格,亲自把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争使报告图文并茂达到优良。他经常利用出差、搞立项验收工作的休息时间,多方收集资料,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由于他承担的工作太多、任务太重,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对他来说,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几乎天天都是很晚以后才关上办公室的门下班回家。
蔡建芳对松辽盆地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每年都有新认识,新的思路,这与他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松辽盆地面积较大,接近26万平方公里,地质情况相当复杂,石油、煤炭、水文地质,以及本系统的研究院、240研究所有很多相关资料,并在其工作过,他对这些资料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成果认识,结合自己承担项目的特点正确地加以利用。他的汇报,依据充分、层次清楚,多次得到队领导、局领导的表扬。
2010年12月开始,蔡建芳任《内蒙古通辽市白兴吐地区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负责。2011年1月至今,任松辽盆地铀矿勘查项目总负责,负责《内蒙古通辽市宝龙山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普查》、《内蒙古通辽地区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调查评价》和《松辽盆地开鲁坳陷富通—宝根地区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三个项目工作。
他深知责任重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忙碌一天,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他为人随和,和大家关系十分融洽,经常和项目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地质问题,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为了提高项目组的技术理论水平。一方面,调动项目组成员积极性,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紧跟铀矿找矿领域最前沿,并注意把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蔡建芳及项目组成员的辛勤工作,终于在松辽盆地获得两个见矿孔,取得松辽盆地铀矿找矿实质性突破。
2003年7月—2009年12月,先后编写提交完成了《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坳陷带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中从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胡列也吐断陷1∶25万同年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中从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松辽盆地东风—保康地段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河北省平泉县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普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乡庙沟金矿矿普查》项目负责;《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哈布特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铜多金属地质调查》项目;《内蒙古通辽市白兴吐地区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等项目负责。
他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了端正的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了不骄不躁、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工地现场检测工作,事务杂、任务重的工作性质,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同时,能够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建议,时刻保持了良好的青年人形象,为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野外地质编录工作认真、仔细,确保了第一手原始资料真实、准确、客观,进行资料整理时,不怕苦、不怕累,及时、准确地整理好各种原始资料及编制各种图件。在工作中不断向老同志及书本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担任项目负责过程中,与项目组人员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圆满地完成了多个项目,并提交了相应的报告。
蔡建芳同志作为松辽盆地铀矿勘查的总地质师,深感自己压力和肩负的责任,他苦心研究,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他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带领松辽分队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并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在大队领导的指导帮助下,经过蔡建芳同志及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初步查明了宝龙山地区铀矿分布特征,总结了铀成矿规律,提交了一个中型铀矿床。
在工作堆积如山的深夜,蔡建芳同志为了更好的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在疲劳的时候不断鼓励大家,让工作在相对轻松的环境里顺利进行,并能合理安排好各位同事的工作任务,极大的提高了分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野外编录时,天冷得几乎无法伸手写字、起风沙时难以睁眼看岩心,烈日下不仅炎热,而且编录纸反射阳光刺眼难耐,雨后机台编录时蚊子多,根本无法避免,该同志都会为同事们尽量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该同志秉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体谅各位同事的工作难度,调配一切可能的资源为同事们提供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
10多年的野外工作中,蔡建芳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出了严谨细致、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同时为了构建文明团结、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团队,该同志以身作则,野外工作期间做到了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工作文明,相互礼让,相互关爱,和谐相处,尤其是与当地人相处时热情、友好,为野外工作的顺利进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生活上关心他人的生活,帮助他人工作等。在工作之余该同志与有关负责人一起努力为同志们的体育锻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极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为集体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极大的提高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通过几年的铀矿勘查工作,分析研究了松辽盆地铀成矿地质条件及主要控矿因素,总结了铀成矿规律。在宝龙山地区圈定出一条长29km,宽5-10km的铀矿化带,扩大了铀矿规模,带内工业铀矿孔增加到38个,估算铀资源量XXXX吨,落实了宝龙山铀矿产地,建立了该区铀成矿模式。通过后续勘查工作,有望落实一个大—中型铀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