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部队执行抗震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如何保证官兵们在野外能喝到净化水,成了后勤保障上的“挠头事”。11月上旬,笔者走进广州军区某应急保障旅训练基地,亲眼目击了军用水壶瞬间变成净水器的神奇一幕。
笔者随身带的矿泉水喝完了,向军需助理员黄平武讨水喝,“跟我来。”黄助理拿起一个军用水壶,带笔者来到厨房。在一个洗完菜的水桶面前,他直接将水壶放进去灌。“这水怎么能喝?”看着笔者疑惑的表情,黄助理只好亲自“示范”,对着壶嘴仰头喝了起来。“来,你尝一口。”笔者接过水壶,试探性地倒了点水在勺里。“咦!灌进去的明明是洗菜水,怎么倒出来水就变得清澈纯净了?”接着,笔者尝了一小口,发现这水的味道跟矿泉水差不多。
此时,黄助理向笔者揭开了“谜底”——他将军用水壶的壶盖拧开,原来壶盖下面还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指着这个“尾巴”,黄助理说:这是净水滤芯,里面设置了多级过滤结构,能够快速去除水中含有的杂质、重金属和微生物。“这水还不算脏呢,泥巴水过滤后都能成饮用水。”
更让人叫绝的是,这种净水滤芯与军用水壶无缝结合,不会增加单兵负担,让官兵走到哪里都能喝上放心水。据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已陆续研发出液压式、电动式、气囊式、直吸式等多种类型的净水滤芯,获得国家专利,较好地解决了野外演训和执行多样任务时饮用水保障问题。(杜永章、特约通讯员李雄庚)
盯着战场需要寻找创新灵感
■柳 刚
要论科技含量,这则新闻中的创新小成果难登“大雅之堂”,可是要论受欢迎指数,却非常受基层官兵的欢迎——成果虽小,却实实在在解决了在未来战场上亟待解决的保障难题。
由此联想到,有的科研单位耗费巨资、经历长时间攻关取得的创新成果,到了训练场上“中看不中用”,到了基层部队“水土不服”。为啥会这样?究其原因就一条:没有扣准实战需求的“脉动”。下部队采访,常听到年轻科技人员抱怨自己创新“没灵感”。其实,创新无灵感,就应该到“战场”走走看。科研战线的老典型、广州军区某部高工顾永顺年过七旬,仍创新成果不断,项项成果备受欢迎。有人问他创新灵感从何而来?顾高工回答:战场需要啥我就研究啥。可见,倾听基层官兵的呼声,呼吸演训场上的硝烟,科研人员的创新眼光才能变得更加敏锐,才能发现那些打仗最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