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今年以来,在各方的努力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呈现缓解趋势,但仍然是当前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突出问题。
本报组织系列报道,从弹性监管、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银保合作、营造环境等方面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行探讨。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条措施,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其中,“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备受市场关注。
存贷比和合意贷款是信贷监管的重要指标,其目标包括控制信贷增速和节奏等。近一段时间,对这两个指标的讨论不少,对其进行调整的呼声也较高,在国务院明确要求对这二者进行调整和改进后,这两个指标究竟会怎么变化?
存贷比指标计算或调整
“市场普遍预期存贷比指标的弹性将会增加。”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在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多元化的背景下,叠加外汇占款低速增长等因素,需要对存贷比指标进行调整。
存贷比指标由央行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部分银行推行,并写入了《商业银行法》。在银监会设立后,《商业银行法》虽然进行了一次修改,但存贷比指标并没有取消,而是由银监会负责执行至今。
正是由于涉及《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对存贷比指标进行较大幅度修正或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来看,市场预计更可能通过继续改进其计算方式来调整。
今年6月底,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中,已经对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了一次调整。计算存贷比分子(贷款)时,扣除小微、“三农”相关贷款6项,计算存贷比分母(存款)时,增加针对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两项。这有助于商业银行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来支持实体经济。
增加监管弹性对于一些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的银行来说是重大利好。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建行、中行、交行存贷比分别为72.02%、71.65%、73.92%,已逼近75%的监管上限。
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能够释放较多的可贷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更是能从中受益。“如果把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也纳入一般性存款计算,理论上最多能够释放7.4万亿元信贷资金。”管清友测算。
近期监管层的表态也使得这一趋势更加明朗。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4凤凰财经峰会上提出,银监会已经向国务院汇报,建议全国人大适度修订《商业银行法》。“一些条款是20年前制定的,现在已经不适应了。”阎庆民说。
改进合意贷款管理
与存贷比相比,“合意贷款”一词则相对陌生。合意贷款是指与金融机构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匹配的信贷投放。央行近期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强调,“合意贷款”并不是规模分配,而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指的是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合意贷款是建立在资本约束基础上的一种透明、规则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别于行政性的规模管制。其实施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引导商业银行更稳健经营来抑制其过度扩张。
《报告》指出,合意贷款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刺激措施显现成效、经济复苏态势逐步巩固后,按照国务院部署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宏观审慎措施。
“合意贷款是为了防止信贷投放节奏不当打乱经济发展的结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这一指标的测算综合了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多个数据。一般由商业银行自己测算并上报央行,银行按照测算的结果控制放贷节奏。
实际上,即使实施了合意贷款管理,商业银行自身的灵活度也较高。合意贷款的增速通常按年度测算,年内的贷款进度由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以及自身流动性状况和经营战略等自主安排。如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农业季节性规律,根据资金需求来自主决定发放贷款的多少。
但是,仍然有一些银行业人士认为,降息之后,银行的利差会有一定的收窄,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小微企业贷款一般风险较高,在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银行发放小微贷款的积极性已经受到了影响。与监管上的一些限制指标相比,银行可能更需要一些激励性的措施。
然而与存贷比指标联系起来,连平认为,合意贷款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监管层可能会继续使用合意贷款来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
还有业内人士预计,合意贷款的空间或将进一步拓宽。央行表示,今年以来,已经根据经济形势变化数次调整了宏观审慎管理指标,适度拓宽合意贷款空间,其增量大于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