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政府在养老服务上很难大包大揽,应该通过政策扶持或税收奖励,吸收社会资源参与银发产业。”10月22日上午,一场小型座谈会在上海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会议室举行。一方是6位上海市人大代表,另一方则是街道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们。谈的人有备而来、开门见山,听的人不时记录和发问,话题围绕着养老展开——原来,这是人大代表们为《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展开的一次社区民意调研。
人大代表进社区并不稀奇,但带着立法及修法的主题到社区集中听取民意的做法,是上海市人大“开门立法”、鼓励市民靠前参与立法的多个新举措之一。
“800多名市人大代表下社区,能够听取更广泛的意见,也会让更多市民关注立法工作,了解相关法律条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这样说。
近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充分发挥专家、社会组织的智力和资源优势。比如,在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时向全体市民公开征求意见,并委托科研院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对规划建议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在审议过程中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等。
【采访手记】
与许多地方一样,近几年在上海,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正以越来越多的形式实行。立法调研、听证愈来愈开放,充分体现各方诉求,无疑是一个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生动体现。这一过程,自然会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促进依法治国方略落实。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