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宣判现场。 图片来源:与法同行官方微博
解说:“作为官员我犯罪,我不是好官,我也是个凡人,但作为中国人、中国工程师,我问心无愧。” 这是张曙光在去年9月庭审中的一段陈述。
看看张曙光的履历,26岁从兰州交通大学车辆专业毕业,作为教授级高工,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2004年,在他48岁时,就出任了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而当时,正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大提速时期。
张曙光:(我们用了)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九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并且完全实现国产化。我们现在生产的动车组,技术是中国人的,品牌是中国人的,生产是在本国生产的,价格是世界最低的。
解说:2007年,依靠着2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中国铁路实现了第六次大提速。中国铁路技术,也跨入了世界先行列。两年后,武广高铁试运营成功,这是中国高铁解决的又一世界高速铁路史上的难题。而伴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作为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的张曙光,无疑为自己的履历添上了最重要的一笔。
张曙光:比如说我们隧道的断面面积100平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隧道。又比如说我们隧道的长度也是世界第一,若干个世界第一。
解说:随着一条条高铁线路的陆续开通,中国高铁的突破陆续展示在世人面前。2010年沪杭高铁试运行,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创下了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速。
张曙光:这个突破意味着我们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系统的装备,以及我们的调试技术和控制技术都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解说:中国高铁每一次突破,媒体总想到去采访张曙光,而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张曙光,也得到了舆论的普遍赞誉,“高铁第一人”这样的称谓,也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张曙光:就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不管有多大的难题。中国的高速列车一定要开到300公里,我们实现了。
解说:赞誉,似乎并不能满足张曙光,而他对于中科院院士的头衔,也一直情有独钟。2007年3月,张曙光通过多种形式向院士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然而,由于被举报参评院士的学术成果造假,让张曙光最终落选。2009年,他再次参评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卢强:票数比第一次高了,因为张曙光的名气大了。还有最主要的是,铁道运输有些人得到好处了,觉得这个中国这个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大家对这一点有一点自豪感。
解说:但是,一票之差,张曙光还是未能如愿。而今天,站在被告席上的张曙光,却被判决书上的文字,记录了他另外的一个人生。事实证明,这段人生,彻底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张曙光:我承认我正是在我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以后,我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改造。
董倩:去年的时候张曙光在一审庭审的时候说过这么一番话,他说作为官员我犯罪,我不是好官,我也是个凡人。但是作为中国人、中国的工程师,我问心无愧。好了,我们强调一下,这个中国工程师作为技术型的官员,他曾经都有过什么样的技术的光环。你看他是高铁技术引进首席谈判代表,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客运专线(高铁)的副总设计师,浙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兼职教授,还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那么作为这样一个有能力的技术型的官员,那么他并没有管住这种贪婪的欲望。
接下去我们就连线一位专家,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高秘书长你看刚才他这段话,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他把自己身上两个特性,一个是官,一个是工程师,他同时他把他给割裂开了,你怎么看他把我是官,但我也是工程师,他似乎觉得这是两个角色,你觉得他能不能截然分开谈?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高波:实际上张曙光本人是一个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久则变的这样一个典型,那么也可以说是一个能干、能贪,那就是干事不干净,干净不干事这样一个典型。那么他发人深思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所谓决策的错位,他既是一个所谓技术型的干部,但他首先是一个党的干部。那么他既要干事,也要干净,他既要讲效率,他也必须守纪律,他应该带头遵纪守法而不能随意的逾越底线。
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权力错位了,我们看到由于他做出了一定的工作业绩,他即掌握着作为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这样的公共权力,也就是所谓的硬权力。另外一方面他作为高铁这个行业当中的高级专家,他也掌握着话语权,也就是一些所谓的软权力,看起来这是一种双重的荣耀,但事实上这也是双倍的风险。那么如果你不能够谨言慎行的话,我想它所带来的后果也可能是加倍的。
董倩:高秘书长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在说他不是一个好官的同时,要强调我是一个好工程师。
高波:这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在法律面前,在法官那里他违纪违法的事实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你主观上不能够扛起你身上的所谓的业务工作的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这样的双重的责任,那么你这个主体责任不能够担当的话,自己的人生廉洁道路上就会充满着激流险滩,那么你自己如果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团队当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凌驾于组织之上,总是想去成为这个团队的分母的话,那么可以想象个人的膨胀,这样的角色的错位倒置,必然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董倩:好,谢谢高秘书长,稍候我们有问题给您。那么就像张曙光自己说的那样,从2004年开始国家是把高铁的技术创新重担放在了我的肩上。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他出事,那么这七年是中国高铁大发展零的突破的这七年,但同时这七年也是张曙光自己疯狂敛财的这七年,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矛盾,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我认罪服法,接受法律公正的审判,反省我自己在犯罪的道路上走得也够远的,教训蛮深刻的。
解说:时间飞快,转眼张曙光涉嫌受贿案的一审开庭,已经是一年前的9月10日。当时,面对检方的指控,被告席上的张曙光当庭表示认罪。
张曙光:在犯罪的道路上从小到大、渐行渐远,现在回首,追悔莫及。
解说:凭借技术优势,在仕途上不断攀升的张曙光,曾经在铁路系统内,赢得了不少人的钦佩。2004年,中国高铁发展开始提速;张曙光,主抓高铁引进谈判和建设;他所执掌的运输局,也是当时铁道部最核心的职权部门,号称“中国高铁技术第一人”。
张曙光:在日本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乘坐了日本的新干线,那时候的感觉,原来铁路是可以这样坐的,原来铁路的速度是可以这么跑的。
解说: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不断在媒体前出现的张曙光,本可以伴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后证明,在中国高铁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张曙光大肆受贿的时期。
张曙光:我国在启动高速技术的时候,没有去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我们瞄准的是世界的最高水平,最高技术。
解说:中国高铁发展,的确没有走别人的老路,但是张曙光,却忘了自己该走一条什么样正确的路。今天的判决书显示,张曙光的贪腐,主要发生在2004年至2011年,最低的一笔受贿额为人民币3万元和1万美元,共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最高的一笔受贿金额,竟然高达人民币1850万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