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雾霾,今又雾霾。
秸秆禁烧,拦不住“霾祸”再袭。“十一”刚过,雾霾来势汹汹,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启动下半年首个“重污染预警”;河南,部分地区局部能见度小于1公里;天津,21个监测点重度污染……
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
大伙不禁要发问: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治出成效来了没,紧急应对措施管用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带你直击今秋首场雾霾“阻击战”。
一问:今秋首场雾霾为何来得这么早?
9日上午,北京市区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不少地方的能见度不足500米,行人也纷纷戴上了口罩等“防霾神器”。下午14时,北京市气象局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此前一天,北京已经启动了下半年首个黄色“空气重污染预警”,预计全市9日至11日将持续“5级重度污染”。
同一天,天津市中心六区和周边区县的主要街道上,机动车行驶缓慢,随处可见戴着口罩遮掩口鼻的“上班族”。
而河北省廊坊市也对该市交通进行临时管控,并实施尾号限行措施。9日,河北省保定、邢台等地的空气质量更是一度“爆表”。
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根据9日5时气象观测图,京津冀全境能见度几乎都小于1公里。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廖晓农称,无风、高湿、秸秆焚烧是今秋雾霾“提早报到”的主要原因。此外,专家认为“秸秆焚烧”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问:治霾“治”出效果了吗?
公众对“蓝天”期待已久。相关部门对雾霾“宣战”,相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也已经陆续出台实施。那么,这些举措是否已经出成果了?
去年9月17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建立了由北京市牵头的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的“六省区市协作机制”。
然而,大气污染不限于“一城一池”,其治理也并非“一朝一夕”,治霾形势依旧严峻。当前,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失衡,在业内专家看来,是“资源”和“消费”冲突的延续,体现着“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只追求对环境承载的‘资源’供给增加,不对污染排放的‘消费’需求进行管控,是‘头疼医头’,‘消费’恐成脱缰野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徐基仁说,启动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已到必要时刻。例如,河北的排污收费标准与京津反差巨大,其四项主要污染物收费标准,仅为京津的两至三成。业内人士担忧,京津冀交接地,恐将频现化工企业转到河北的“排污收费洼地”,导致部分企业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积极治污。
排放标准存差距、认识水平欠到位、治理力度打折扣、基层环保执法部门频遭“闭门羹”、检查对象作弊及冒充负责人阻挠执法、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等现象频发,甚至“花钱作假买合格”……多方面现象正在制约“协同治霾”。
三问:紧急应对举措得力吗?
雾霾来了,京津唐等地紧急应对,多地实施限号等措施。8日起,天津市启动重污染天气蓝色(Ⅳ级)预警应急响应,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有北京市民表示,治理雾霾是个综合工程,感觉应急性的防范措施作用不大。
专家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重污染天气应急仍有瓶颈待破。如重污染天气预警尚处于起步阶段,精确性有待提高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精确度不高,也客观上打击了部门联动的积极性。
■新闻深读
化肥、秸秆燃烧、做饭、放屁……
谁能告诉我,何为“霾祸”元凶?
“呼吸保卫战”持续开展,但关于“霾祸”真凶的争论却一直不断。
谁能告诉我,究竟谁是真正的“霾祸”罪魁?
有专家认为,燃煤造成的“煤烟型污染”是空气质量的头号污染源,燃煤造成的污染占中国烟尘排放的70%;可就有人反驳,近年来相对交通排放,燃煤对雾霾天的相对影响较十年前并没增加,可能还略有下降。
有研究表示,“汽车尾气”才是罪魁祸首,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有机气溶胶等是PM2.5的主要组分;可又有科研团队报告称,汽车尾气所占比例不高,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才是污染主要来源。
化肥、秸秆燃烧、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释放大量的氨气,最终增大污染物排放量;降水日数、平均风速减少,影响霾的驱散和清除;甚至连“做饭”“放屁”等都在贡献PM2.5……
按照部分城市公布的结果,北京本地排放源以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机动车尾气是主要来源;天津则以扬尘(地面上的尘土进入大气)、燃煤和机动车排放为主要来源。
争论不断,“霾祸”真凶仍未“定音”。
■新闻链接
环保局长倒苦水:
“雾霾我根本管不了”
一直以来,每到雾霾频发之时,社会各界就开始责难环保部门。然而,多位环保局长都曾对记者“大倒苦水”,他们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因为造成雾霾的污染源“环保局长”根本管不了。
东部沿海某省一位环保局长说,只要市(县)主要领导“不点头”,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因为这些企业能缴纳高额税收,这才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环保这样的“次要”工作要为增税这样的“主要”工作“让路”。并且,只要这些“三高”企业合法“落了地”,按照当前法律法规,环保部门没有权力关停它们,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请求当地政府配合。
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地方说是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饭产业”开刀,但大量被压被砍的都是“苍蝇”级的小企业、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级的大企业、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户关停并转遥遥无期。
(责编:庞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