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在家中。中国经济网记者苏琳摄
入藏4年来,马新明认了10个亲戚。卓嘎是堆龙德庆县桑木村村民,丈夫早年去世,她独自养育两个孩子。自从认亲后,马新明经常带着礼物到卓嘎家问候,帮助卓嘎解决困难。中国经济网记者苏琳摄
中国经济网拉萨9月18日讯(记者 苏琳)雪域西藏,祖国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1995年,中央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干部。19年间,先后有7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奔赴雪域高原,完成了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第六、第七批援藏干部中,有一对夫妻格外引人瞩目——马新明、孙伶伶。这对伉俪创了援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海外访学经历,第一对两届援藏……,而更让拉萨市民啧啧称赞的是,他们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比翼齐飞、奉献边疆的大爱佳话。
相约拉萨 比翼齐飞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明确北京对口支援拉萨。
2010年2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全面加强对西藏的经济、干部、人才、技术、智力援助的工作,力争在2020年西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小康。
此后,全国的援藏工作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北京而言,从第六批开始,改变了过去由各区县轮流派出援藏干部的做法,而是在全市范围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
“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不能满足于个人的舒适生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的马新明主动请缨,报名援藏。
“我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和身边的人:我有在云贵高原生长的经历,加上大学长跑队打下的底子,身体能够支持我;我喜欢西藏的蓝天白云、喜欢那里纯朴的人们、喜欢宁静的生活,凭着这种心境,能够努力把工作做好;能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马新明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在孙伶伶看来,丈夫无需任何理由,这不过是马新明奉献爱心的延续。自大学期间两人相爱以来,孙伶伶就认定:“跟着他,哪怕去当乞丐我也愿意。”
1991年,马新明、孙伶伶同时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俩人一位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行政村马家窝子村,一位来自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大柳家乡,分别就读于政管系和法律系。俩人同为校长跑队队员,后来成为朋友。
渐渐地,孙伶伶对马新明有了了解。马新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彝族山寨,幼时饱受贫寒煎熬、辍学劳作的苦涩滋味,他放过牛、开过荒、种过地、伐过木、打过工……。两次辍学,是彝族村寨的邻居亲友省出买盐的钱、承担他家的活计,才使他重返校园。是从未谋面的社会爱心人士和希望工程的资助,支持他完成大学学业。
正是这种超乎常人想象的生活磨砺,成就了马新明坚韧正直勇于担当的品性,成就了他时刻不忘感恩和付出的大爱情怀。马新明靠着大学期间给刊物写稿、到家具厂打工、抄信封、贴广告等,赚取了微薄的稿费和生活费,他省下大部分钱用于资助村里上学的孩子、生病的老人,资助了几名希望工程的贫困生。“他从小受穷受累,但却不觉得他在受苦,因为他总保持着一股上进、奋斗、行善的爱心。”孙伶伶说。
……
恰好孙伶伶工作的中国社科院需要一位懂英文的援藏干部,精通英、日文的孙伶伶如愿与丈夫一起成为第六批援藏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