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家解析金银花山银花之争
临床上,没有严格区分
对“山银花”的称呼,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王晨瑶听着有些陌生。她介绍,在教科书及临床诊治上,都未对“金银花”与“山银花”做严格区分,“‘金银花’的称呼在科班中公认力度比较大,老百姓也普遍认可。我们平时去药店买到的,也都统一叫做金银花”。
“如果你上火、喉咙痛,就是清热解毒的金银花发挥功效的时候。”王晨瑶说,金银花的副作用比较小,一般来说,比较不适合腹泻患者,可能会加剧腹泻症状。
据报道,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药专家介绍,根据药典记载,金银花、山银花功效基本相同,但正如南山楂、北山楂;南山参、北山参的区别一样,中药使用讲究地道药材,不同区域生产的药材,品质会有差异。“在北方,中医处方中的金银花,药剂科使用的金银花,都是指北方产的金银花,而南方产的‘金银花’一直被称为山银花。”这位专家称,南方山银花因为种植面广、产量大,价格一直比北方金银花便宜。
对此,王晨瑶说,中医上的确有个“道地药材”的概念,但这也和人们的固有思维有关。譬如大家普遍认为,宁夏产的枸杞比较“正宗”。事实上,像金银花、凤尾草这一类常见的药材,在全国多地普遍种植,临床使用上也未有过“南北”的区分。
西南大学中药药理学教授徐晓玉一直反对区分“金银花”与“山银花”。她在多篇论文及文章中指出,金银花与山银花命名下的忍冬属5种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之间,只有微小的含量差别,这种差别尚不能进行任何的临床判断。 见习记者 黄小星
金银花改名
无异于指鹿为马
金银花是一种药用植物。药用植物的功效是由这种植物的特性决定的,因此,“金银花”作为一种知识,跟其他许多知识一样,是名(称)、物(体)、实(实际功效、作用)三者的统一。但2005年以来国家药典委对其药效解释的改变却造成了公众认识的改变。
在陆群看来,主持改名者要的效果就是要造成认知混乱,最后达到改变认知、李代桃僵的目的。作为中医世家的后人,陆群说,将会金银花改名的本草考证的依据拿出来。
知识的混乱,必须通过知识的正本清源来纠正。中医药不是全世界普及的医药知识和医疗方法,但相关知识的方法和原则,应该和其他知识没有区别。中医药即便不是全球普及,但使用范围其实也不小,覆盖人口也很多。搞乱关于“金银花”的知识,对这么多人,绝对不是福音。对致力于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努力,更是一种打击和挫伤。
人类活动,特别是生产性、生活性活动,都是不同群体合作完成的,对很多事物就要有认知、知识的共同性、同一性。破坏这个共同性、同一性,就是破坏人群的合作。有共同的知识纽带,未必有同一个世界,知识纽带断裂,必定没有同一个世界。
历史上有过利用权力篡改知识,达到政治目的的事例,那就是“指鹿为马”。在不受约束的权力面前,知识没有尊严。 本报首席评论员 戎国强
(来源:钱江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