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凹桥区如何防止积水?北京近日推出《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规范》,要求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能应对50年一遇的洪水,将采用高水高排等措施,并在排水点设置摄像头进行监控。这是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委获悉的。
6月1日,北京正式进入汛期,雷电、大风、高温等天气轮番出现。为应对汛期可能出现的大范围暴雨造成地质灾害等影响,北京正对修建、改建后的下凹式立交桥进行重新规划,并出台《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规范》。该规范的出台也意味着,本市对于雨水调蓄的相关规范文件已全部制定完成。
扛50年一遇的雨水
根据《规范》,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由雨水收集系统、调蓄系统、泵站提升系统和外排系统组成。新建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能力应达到50年重现期校核标准,改建的下凹桥区,应该通过综合工程措施逐步达到50年重现期校核标准。
“重现期”是道路排水设计的标准,为通俗起见,往往用“重现期”来替代“频率”,它表示在许多次试验中某一事件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的平均数。所谓“50年重现期”可理解为“50年一遇”。
但重现期具有统计平均概念,不能机械地把它看成50年一定出现一次,也许一次也不会出现,也许50年中这样的值出现好多次。
高水高排阻断“客水”
新建、改建的立交桥如何应对降水?“我们将重新计算立交桥的汇水面积,以后的降水将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补联通的系统,防止高处的客水流入低水系统。”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客水”是造成下凹桥区积水的祸根之一。由于立交桥区周围地面硬化,不能当场被吸收的降水向低处流动,便成为下凹桥区的“不速之客”。
所谓“高水高排”,就是让高处的降水就地消纳,不再成为“客水”流入低洼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所有立交桥区将采取有效的、防止高水进入低水系统的拦截措施,排除立交地面径流,“为了避免外部重力流水排水管线承压时在桥区冒水,今后将禁止这些管线下穿下凹桥区。”
启动降水再利用
北京严重缺水,在排掉降水保证出行安全的基础上,“留住一部分雨水加以利用”也是规划的重要一步。
据负责人介绍,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可采用雨水入渗方式减少雨水排放量,但雨水入渗系统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不应对卫生环境和建筑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据悉,调蓄设施内存储的雨水经过净化后,可用于绿化浇灌、回灌地下、市政杂用、河道景观等,将有效节约水资源。
排水点设置摄像头监控
参与设计的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相关负责人黄鸥说,改建的下凹桥区如果没有条件修建调蓄设施,可由雨水收集系统、泵站提升系统和外排系统组成。这些区域,将用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调解。
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应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负责整个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监控。
“现场还要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在桥下最低排水点及泵站格栅间设置摄像头。”这位负责人表示,区域中设备仪表的数据信号应具备远传条件,以便远程监控。
《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规范》,是一系列为“雨”而出台的文件之一。自2011年汛期以来,北京市规划委陆续着手发布了《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实例汇编》、《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培训资料》、《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再加上最后一本规范,对于雨水调蓄的相关规范文件全部制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