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上,四川巴中市副市长何政介绍了他们城镇化的思路和做法,在下午的专家点评中,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对其中“城镇化率未来每年要提高两个百分点”的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说:“我觉得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关键是追求质量,关键是能不能符合农民的需求,符合农民的最大利益,而不是指标多少。”
由发展中国论坛(CDF)与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主题是“居村农民就近城镇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三个1亿人”的问题。与会专家认为,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亿人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国家的政策及路径已经明了,这第三个1亿人即“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问题急需破题。
会议展示了浙江农林大学等联合课题组的几个调研报告,来自四川巴东市、山东德州陵县、平原县和云南华坪县的领导和实际工作部门同志与专家们一同研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城镇化要理解它的本质问题,实际是解决城乡发展机会平等化。你说农民住上城市一样的房子,享受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这个我认为都是从结果的角度去理解。我认为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平等享受发展的机会,这样经济也好,社会也好,才能和谐并且有活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指出,中央、国务院最近几年反复强调的,怎么样实现人的城镇化,就决定了我们城镇化的重点人群是哪一部分。他认为,第一代农民工如果还能回乡的话,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一定要实现就地、就近人口城镇化道路,反过来讲,绝不允许有第四代农民工再出现。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宋立提出,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是双轨运行的,第一步是劳动力的城镇化,第二步是消费者的城镇化,消费者的城镇化滞后于劳动力城镇化。劳动力的城镇化是需要厂房的,消费者城镇化是需要居住区的。消费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今后,劳动力城镇化将呈现减速、劳动者城镇化呈现加速状态。
张晓山对一些地方大规模的乡村整治、撤村并乡表示担忧。他认为用定指标,下任务的方式,最后必然导致出现运动式的东西。他认为,农民就近城镇化,不是追求速度,而要追求质量,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就近城镇化关键是把外出务工的人吸引回来,使留在农村的人能够留得住、能够发展、能够致富,让城镇化成为造福于农民的城镇化。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民认为,乡村建设中应当注意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保育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还要充分体会和满足不同农民、不同年龄段农民各自的需求,做到多姿多彩,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