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6月7日 (记者徐锦庚、宋学春、卞民德)环境美丽幽静,已进驻158家知名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旁有青岛科技大学为依托。规划面积3000多亩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橡胶谷”,如今成为青岛市市北区的一抹亮色。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厂房陈旧、噪声震耳的青岛第四印染厂。
青岛曾有个尴尬的绰号——“镶着金边的抹布”。意思是说,沿海一线漂漂亮亮,市区腹地破破烂烂,主城区工厂与民居混杂在一起。企业想扩产,居民盼宜居,可发展的“笼子”就那么大。
腾不出金丝笼,引不来凤凰栖。而青岛“腾笼”的难度尤其大。
一难,历史使然。青岛先后被德、日占据32年,城市布局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年,德国人将南侧划为“欧人区”,把工厂建在山的北侧,中国劳工只好在工厂周围定居,渐成“南居北工”格局。虽说搬迁好,但故土难离。
二难,现实所困。按照一般的周期律,稍有规模的企业搬迁,至少需要三五年。一头是企业有顾虑,搬迁需要大量资金;另一头,政府也要算经济账,企业外迁,税收减少,新产业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干的往往是“后人乘凉”的事。以市北区为例,50多家老企业搬迁,一年税收大概减少两三亿。还要面临职工下岗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群体性上访。
如果说20年前,青岛市委、市政府卖掉繁华地段的旧办公楼,在荒凉偏僻的东部另觅新址,迈出了关键一步。那么近年来启动的老城区企业搬迁,无疑是为这座百年老城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朝气和活力。
时至今日,青岛市规划确定的110户老城区企业已启动搬迁100户;黄岛石化区及周边区域功能规划正在调整,12家企业已签订搬迁框架协议书。新的商贸、住宅和各种公建配套项目,正在曾经的老厂区上生长。
“这些企业的搬迁远非简单的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是要通过搬迁在企业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
作为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的突破口之一,青岛下大决心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升级,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带动青岛加快发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
(相关报道见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