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课题组首席专家顾海良介绍编写过程
“五百年” 这样炼成(样本点击)
本报记者 胡安琪
200多页讲完500年发展史,这就是中宣部、中组部今年1月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五百年》)。日前,主持该书编写组的首席专家顾海良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又给这本书加注了几个数字:定提纲一个月,编写跨十个月,经九个版本才定稿;“目标”是让党员干部学习期间两天能读完……
“看读本不能代替读原著。”顾海良说,“党员干部读本还是有些浅显了,停留在‘订单式写作、通俗性辅导’的阶段”,应该要求党员干部直接读原著、经典,养成读书习惯。
提纲打磨了一个月
编写《五百年》的目的,在中宣部、中组部通知中说得很明确: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了《五百年》。
而该书后记显示,这一读本得到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帮助支持,参加初稿撰写与修改工作列出姓名的就有16人,主持和参加统稿修改的有13人。
“作品是集体成果。去年2月接到课题后,提纲就打磨了一个多月。”顾海良说。
顾海良回忆,课题组有10人,其中执笔的9人。“曹长盛、赵家祥、闫志民老先生七八十岁,是我的老师了。其他高校、科研单位的同事,也都是对此有成熟研究成果的教授、专家。”此外,还有中宣部理论局的领导和同志全程参与研究。
“我们特别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顾海良说,以往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多从晚期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距今不到200年。而历史证明,早在500年前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已经有了。我们继承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世界范围人类共同而悠远的理想。这500年中,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尽管遇到很多曲折、困难甚至危机,眼前仍然存在问题,但是路越走越宽,应该对此有信心和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本是为了梳理一种历史眼界、世界思维,以史为鉴,走向未来。”顾海良说。
咨询委员审阅三次
2013年2月开始主持编写,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交稿,500年的历史如何浓缩到15万字中?
“忠实于历史,线索展现清楚;理论性、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结合。”这是顾海良总结的编写原则。《五百年》分六个时间段再现社会主义发展全部过程,实事求是,不避讳曲折。
在确定提纲后,课题组接下来讨论确定整体上每章写什么。具体到每章多以一人执笔初稿,之后课题组间交叉修改。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写多写少,要集体讨论,其中也有一些争论。
据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对于列入工程的读物至少要审阅三次。首先是提交提纲给咨询委员会指导。“开会面评,审了一天。”顾海良说,“咨询委员中的江流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也一字一句地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提纲、成稿、定稿,专家审读不仅改出了好稿子,也留下了严谨的好学风。
请基层干部试读提意见
顾海良说,征求了宣传部门理论工作者的意见,《五百年》配了一些图片。“这在以前不多见。”他语气中有点遗憾,“还可以配更多图,版式设计再活泼一点。”
编写风格要求是明快好读:不用专家腔,但也不追求时下网络语言。“前面涉及经典著作的往往有一些翻译的痕迹,我们编写时比较注意,所以你看里面引文不多,大部分是提炼精神表达。”顾海良说。
除课题组以外,中宣部理论局的同志也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让顾海良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九稿付排之前,理论局请了不少基层干部试读,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
“这些基层干部的意见都很直率。可以说,部分读者参与了定稿,对本书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推进。”顾海良认为,修改后更为明快清晰、贴近目标读者群的习惯和品味。“这对我们搞理论工作的也有很大启发,如果理论读物都能这样也许会更好读一些。”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