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顾燕杰
4月的北京,春风吹拂处,新绿绽枝头。“今天我们是来学习的,想深入了解中国农科院的业务、科研情况以及正在推进的科技创新工程。”4月2日一早,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带领局党组中心组全体成员慕名前去中国农业科学院“取经”。这是今年以“深化气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为主题的春季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特意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
“气象与农业都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郑国光认为,中国农科院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贡献巨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贡献力越来越大。中国农科院发挥出科技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因此,恰逢今年春季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他带领全体成员前来“取经”。
“农业、气象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国农科院在探索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走过很多路子。我们很愿意将这些经验、教训与气象部门分享。”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欢迎郑国光一行的到来,表示双方今后应在创新工程项目中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共享资源。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介绍道,自去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和可喜成绩。科技创新工程对研究所及科研人员思想观念、科研机制、人才团队建设、科研氛围、经费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变化。“我们‘尝到’了改革创新的红利。”他说。
“中国农科院推动科技创新工程为气象部门提供了借鉴,激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推动气象科技体制改革。”郑国光说,“气象科学是发展中的科学,如今人类对于大气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如何加强气象科研支撑气象现代化业务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气象能力与国外的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核心业务技术差距大;国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各界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些对于气象部门继续提高预报准确率、提升服务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应走在世界前列,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国气象局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即使遇到很多困难。
“气象部门大力推动气象现代化的目的是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中国农科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是为了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郑国光表示,借鉴中国农科院的经验做法,气象部门将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解决气象科研与业务的结合问题,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气象为农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连续九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气象服务“三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也提出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科研、业务作为气象科研和业务的主体部分,目前已经涵盖国家级、省级、地(县)级。一支覆盖全国92%乡村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可见,气象与农业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此次学习,我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对于我们谋划好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郑国光希望,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今后创造出更多成果、总结出更多经验,并表示气象部门将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在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部门合作。
郑国光一行参观了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料库、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
一同前往调研学习的有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晓农、矫梅燕,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局党组成员刘实,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新文。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