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满头白发的志愿军烈士后人跪拜在地。京华时报记者朱嘉磊摄
十余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属昨天自发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献花,并希望通过DNA检测确定每具遗骸身份,让他们寻找亲人。陵园方面答复家属表示“DNA要做”,沈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京华时报记者表示,“具体时间会再公布”。
DNA鉴定专家邓亚军表示,鉴定技术难度不大,视骨骼状况而定,437具遗骸全部鉴定最快需要三四个月。
祭 隔墙献花寄托思念
薄雾笼罩的早晨,十余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属戴着黑纱、白花,捧着父亲的遗像,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敬献花篮。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他们,前天在陵园大门外迎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归来。这是1954年以来中国首次从韩国手中大规模接收志愿军遗骸。
“60多年了,我们没有一天不怀念我们的亲人”,烈士邓士钧的儿子邓其平在悼念仪式上感谢韩国政府:“今天,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我们跟过去的敌对国关系友好了,我们感谢韩国政府,感谢韩国人民,那么善待我们的亲人的遗骸”。
遗属们列队向纪念碑三鞠躬。碑文是董必武的亲笔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
“我们无限怀念埋在朝鲜、韩国的有名和无名的志愿军烈士”,烈士康致中的儿子康明朗声念起祭文,“希望更多烈士能叶落归根”。
祭文最后,康明大声呼喊“爸爸,我们回家!”早已泪流满面的遗属们也一遍遍呼唤父亲回家。
在陵园西侧,安放437具烈士遗骸的恒温室外,透过高高的围墙,无法看到回归的棺椁。遗属们依次上前,把手中的菊花轻轻依立在紧闭的大门上。
盼 DNA鉴别遗骸身份
“爸爸,你回来了吗?”李树人烈士的女儿李海放哽咽说道,无论这次回国的遗骸中有没有自己的父亲,都是当年和父亲在同一战场共同作战的战友,都是“我们的亲人”。
“我们怀念爸爸,纪念爸爸,可到底哪个是爸爸?难道政府不应该用高科技的DNA鉴别手段,还他一个真实的身份吗?”李海放说,还有千千万万父亲的战友躺在朝鲜和韩国的土地上,他们的亲人同样盼着他们回家。
来自山西太原的韩晓燕,留下了父亲的一缕头发,只为将来能用作DNA比对,找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伯父,了却父亲生前的心愿。
康明的父亲牺牲在“三八线”附近朝鲜境内,并被就地安葬。“最初规格很高,有纪念亭,有墓碑,我父亲的墓编号1号墓”,而上世纪70年代后,墓地被移位、合葬,康明为寻找父亲坟墓的下落给使馆写信,终于得到回复说陵园还在,但已非当年的样子,没了墓碑,甚至没有合葬者的名单,这些烈士遗骸来自哪里,究竟是谁,难以辨认。
因为父亲墓地所在之处不被允许前往,赴朝鲜悼念父亲仍然是康明一个难以企及的愿望。他只能一遍遍上网打开地图,寻找、凝视父亲坟墓所在的地方。
■官方回应
DNA鉴定时间待公布
希望对回国的每一具遗骸做DNA检测,建立烈士DNA库,供烈士家属比对寻找亲人,是烈士遗属的共同愿望。
“我觉得国家完全有这个实力”,李海放认为可以先核查遗属身份,让直系亲属第一批做鉴定,“我们年纪大了,再等下去,万一我们也都不在了,这就成了历史的遗憾。”
曾20次前往韩国中国志愿军烈士墓地悼念,并两次为中国赴韩祭扫团做导游的张伟提到,韩国去年底开始这批烈士遗骸的挖掘工作时,发现一处记载埋有6具遗骸的墓穴实际上合葬了18位烈士。张伟由此认为,韩方对这些遗骸进行的鉴别中有DNA鉴别。但这些遗骸究竟是否做过DNA检测,中韩媒体均未提及。
李海放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此前她作为代表与陵园负责人通话时,对方告诉她“DNA是要做的”,具体怎么做“上面会安排的”。
京华时报记者昨天致电沈阳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徐建民,询问是否会对437具烈士遗骸进行DNA鉴定,相关工作将于何时启动。徐建民表示对此没太了解,在记者追问下,徐建民表示陵园由民政部而非军方管理,相关工作具体时间会公布。
■遗骸DNA检测三问
1
60年前遗骸能否鉴定?
“60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主要就要看看骨骼本身的情况”,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所长邓亚军介绍,中国在骨骼鉴定方面技术领先,对百年前的骨骼都可做鉴定,这些烈士遗骸能否进行鉴定,与其此前所处环境相关,如果环境相对比较干燥,细菌生长缓慢,一般做鉴定没问题,如果环境潮湿导致降解快,可能无法获取完整的基因图谱跟亲属的鉴定结果作比对。
华中科技大学法医学系副主任兼鉴定中心主任黄代新介绍,潮湿、高温会加速DNA分子的破坏,如果能够提取的样本长度达不到一定标准,就难以鉴定,但还可以采取特殊方法检测线粒体DNA,“之前报道的像沙皇等很早期的历史人物的鉴定,都用这个手段”。黄代新提到,线粒体检测准确度会差一些,但仍有强烈的提示作用。
2
遗骸鉴定难在哪里?
邓亚军提到,骨骼鉴定在DNA鉴定中是相对比较难的,但遗骸骨骼状况好的话技术上不存在障碍,最麻烦的地方在于对骨骼的预处理和DNA提取。“第一个要预处理,把骨骼表面附着的细菌清除,清干净,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清洗干净,把骨头切成块、磨成粉,脱脂脱钙”,邓亚军提到,因为遗骸是陈旧骨骼,所以前处理、预处理的时间会比较长,DNA提取难度也会增加。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前飞提到,遗骸鉴定的特殊性在于遗骸DNA的完整性可能有较大损伤,根据样品完好程度不同,带来检测和序列分析上不同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研究员孙英丽指出,如果没有任何残存的DNA,就将无法鉴定,但几率很小。
3
鉴定遗骸需要多久?
邓亚军提到,陈旧骨骼的鉴定非常复杂,因此鉴定一具骨骼至少要一个星期,但相同批次的骨骼把基本情况摸清后,可以按流程批量做加快进度,要把437具遗骸都做完鉴定,最快需要三四个月,慢的话需要一两年时间,且成本非常高,不仅要前处理,还要用特殊的试剂盒,至少是一般亲子鉴定的2-3倍。因此骨骼自己的状态和费用是两大主要问题。
黄代新指出,给家属做鉴定快则一天内就可出结果,目前按政府指导价格,一个样本的鉴定成本是800元,但骨骼样本属于疑难样本,没有统一的定价规定,可能根据地区物价不同上浮幅度也有所不同。
■专家建议
建国家军人公墓,给一个向英雄下跪的地方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烈士遗属提出的请求不过分,也不难做到,政府认识到这个义务的话就应该做,做完后公告所有志愿军烈士后人,参考亲人牺牲地点前来比对DNA,以体现对烈士的尊重。
“不能保证都能找到,但当一个遗属找到自己亲人的时候,将是非常激动的,让人看到希望比实现还重要”,公方彬提到,美国成立由军事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等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寻找海外士兵遗骸,尽管做的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这是一个国家的姿态,也是对官兵的承诺:无论你在哪里,国家都有责任把你带回国。
“给我们一个向英雄下跪的地方”,早在十多年前,公方彬就呼吁建立国家牺牲军人公墓,陵园分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不同阶段,并为国民党远征军、抗美援朝等每一次战争专门设立园地。
昨天,公方彬再次建议以此次迎接遗骸回国为契机建国家公墓,将遗骸安葬在公墓中,每位烈士一个墓穴,下葬的同时设立纪念日,“世界主要大国都有国家军人公墓,军人就是一个牺牲的职业,一定要善待那些牺牲者,重视过去的牺牲者,才能引领未来的牺牲者”。
京华时报记者商西沈阳报道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