鍒嗕韩鍒颁汉姘戝井鍗�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汇集神州风云 记录华夏春秋——解读《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

2014年03月28日08:11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汇集神州风云 记录华夏春秋——解读《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中华大典》,一部规模超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书”;《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以下简称《气象分典》)则是新中国最广泛、全面、系统收录气象古籍、古典的一部“奇书”。2014年1月,《中华大典》正式出版发行。工程浩大的《气象分典》是如何编纂完成的?整理、保存我国古代气象资料、典籍,究竟有何意义?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华大典·地学典》编纂委员会委员暨《气象分典》副主编王存忠、《气象分典》编委会委员毛耀顺。

  历时7年收录900余种古籍

  据了解,《中华大典》参照《古今图书集成》的体例,结合现代学科分类,将历史上各类有价值的经典名著、文章、诗词等类编成册。有学者评价称,这是一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工程。

  由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担任总编的《中华大典·地学典》,是《中华大典》的一级典,其下又分为《气象分典》《海洋分典》《地质分典》《测绘分典》和《自然地理分典》等5个二级典。《气象分典》则包括天气现象总部、气象观测与仪器总部、气象预报总部、气候总部、应用气象总部、气象灾害总部、人文总部等七大总部(不包括引用书目)。

  王存忠说:“从2006年12月31日向中国气象局提交立项报告到2014年1月出版,编纂《气象分典》共用时7年(编纂完成后,送重庆出版社和大典办审稿约1年)。参与编纂《气象分典》的人员,除编纂说明中提及中央及地方气象部门的117名同志外,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还发动大量工作人员参与《气象分典》的资料收集、普查工作。”

  那么,在《气象分典》中一共收录了多少古籍、古典呢?据王存忠介绍,在编纂过程中共普查古籍2000多种,其中942种古籍的资料最终被收录到《气象分典》中。

  “在这些古籍当中,年代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代的古籍就有39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周易》《尚书》《诗经》,都有气象相关的内容;《中华大典》规定收录资料、典籍必须是1911年之前的著作,因此距今最近的资料、典籍均为辛亥革命之前,例如当时的《申报》《大公报》所载内容。”王存忠告诉记者。

  毛耀顺指出,尽管《中华大典》与《古今图书集成》同为巨大型类书,亦都收集气象相关内容。但《古今图书集成》中只按天气现象设置经目,如风、雨、雷、电等;《气象分典》则按大气现象、观测、预报、气候、应用、灾害、人文设置经目。显然《气象分典》对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远比《古今图书集成》广泛、科学。

  上下齐心完成艰辛编纂工作

  “编纂好《气象分典》是一项比较辛苦、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毛耀顺说。

  毛耀顺说,首先是古籍收集面广、量大。我国古代没有成卷的气象专著,相关资料多散存在各种体裁的典籍之中,浩如烟海,要把它们“一网打尽”绝非易事。其次是时间跨度长。要从历朝历代的古籍中找出气象资料来,其难度并非一般。其三,气象工作者大多是理工科出身,一些老专家可能古汉语功底较好,但终非这方面的专家,参与编纂要把古文看懂,将语句断正确,要花费较长时间、较多精力。

  而另一方面,中国气象局此前已组织编纂出版了《中国气象史》《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记》等气象史料书籍,为编纂《气象分典》打下一定基础;通过编纂上述气象史料书籍,形成了一批热心气象史志工作的队伍;中国气象局领导非常重视编纂工作,不仅给予大力支持,更身体力行参与其中。毛耀顺说,这些都保证了《气象大典》编纂工作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毛耀顺告诉记者,收集这些古籍、资料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调查线索,制定普查书目。根据已出版的有关气象古籍索引、专家提供的线索以及古籍内容分布的一般规律分析,列出可能载有气象资料的古籍目录,形成近2000种《气象分典》普查专用书目。

  第二步,普查气象资料。编辑部参照普查书目按朝代分工,拉网式普查气象资料。资料从图书馆保存的权威版本古籍中查找,主要是从《四库全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及《文献通考》等古籍中详细查找。由于地方志数量巨大,各地气象部门也参与普查,共收集近1000万字的古代气象资料。

  第三步,资料分类编排点校。将普查到的历代气象资料按《气象分典》的总部分类,各总部主编再将资料按所设经、纬目录进行编排,并对所有资料进行点校。

  以史为鉴推进气象现代化

  谈及为何会单设《气象分典》,身为《中华大典·地学典》编纂委员会委员的王存忠说:“《中华大典》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后最大的一次古籍整理,它的一级典、分典及以下经目,均要求按现代学科分类进行设置。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迅速发展,无论从学科地位还是从社会影响来看,气象成为地学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重要学科,单独设立分典理所当然。这一点从《中华大典》编委聘请郑国光局长担任《地学典》主编也可以体现出来。”

  王存忠表示,编纂《气象分典》首先是要抢救性保护我国珍贵的古代气象资料、典籍,而从气象工作本身来说,编纂《气象分典》也很有必要。

  “我们对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比较了解,但对古代和近代气象科技、气象事业发展了解较少。我国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天气气候方面的记载。这些记载分散在各种古籍、碑刻、奏章、诗词、散文中,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中华文字,都是祖先从对发生在大气圈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开始的。”王存忠感慨地说,“把民国以前各种反映气象的图书、文章、诗歌、人物传记、观测机构及仪器资料、天气气候事件记录等资料集中起来编辑成书,对于了解和研究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有重要作用,对我们开展历史气候以及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古人说,要以古为鉴、以史为鉴,了解我国古代的气象资料及气象科技发展历程,对于当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在《气象分典》七大总部中,气象灾害总部所占比重最大,约95万字,占全书1/4。这部分收录的古籍最多,达300多种,约占收录书目的1/3。这说明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防御气象灾害始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毛耀顺说。

(来源:气象局网站)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