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人民网>>时政>>本网原创

行政改革蓝皮书:微公益法律困境和专业化瓶颈待破解

王飞飞

2014年03月24日16:1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3月22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行政改革蓝皮书》发布会在京召开。蓝皮书称近年来以微博为平台的“微公益”事业异军突起,但现实中的法律困境和“专业化”瓶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难题。

    微公益组织化趋势明显

    蓝皮书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公益行业出现了反差极其鲜明的两种景象:一方面具有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出现了公信力危机,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问责风暴;另一方面,一种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以微博为平台的新的公益形式——“微公益”,以其极高的公众参与程度,成为中国公益界的一股热潮。

    蓝皮书认为,相比于传统公益事业,微公益的概念更接近于我们常说的“公众参与式公益行为”。微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地依托公益性社会组织来运作,甚至有的微公益项目一旦发展成熟,自身就可能演变成新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与微公益的相互交融、合作共赢,是近期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行法律缺乏对“微公益”的保护

    民政部有关法规规定:“定向捐赠是指捐赠者对捐助款物的使用有明确意见,如使用范围、地区等,但不能指定特定的受益人。”而蓝皮书指出,微公益的绝大多数项目均为个案救助,是点对点的救助模式。这就导致微公益处在公益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控之外。

    蓝皮书同时指出,微公益中出现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存在诉讼主体不清的问题。微公益项目往往会涉及多个主体,如发起人、受益人、参与合作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爱心团、执行团队,等等,一旦出现违法行为,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

    “微公益”的专业化瓶颈

    蓝皮书指出,微公益往往强调其低成本运作,而低成本就意味着很难维持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比如“免费午餐”,在其发展到需要运营2000万元的捐助资金的时候,却仍无一个专职人员。很多有潜力的微公益项目仍有待扶持和培育,才能较好地运行。

    此外,蓝皮书认为诸如发起人的资格审查、受助人尽职调查、项目资助标准的制定、捐赠资金管理流程、项目执行情况的监测与评估、剩余资金使用办法等等,都在催促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实习生 王飞飞)

分享到:
(责编:王飞飞(实习)、肖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