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镇近年来承载了数十万进京务工人员,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燕郊地区的医疗设施也逐步完善。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省际之间医保对接不畅,异地就医有“保”难“报”现象日益凸显,部分民营医院虽然设施齐全,但始终缺乏患者资源,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北京大医院则天天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当地卫生部门和一些医院经营者建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应尽快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既缓解北京医院重压,也方便燕郊数十万进京打工人员及其亲属就医。
“北京看病挤破头,燕郊核磁睡大觉”
燕达国际医院是河北省唯一一家民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医院大厅空空荡荡,前来就诊的患者很少。医院规划床位3000张,但实际只开放了1000张。现在住院患者只有300人左右,床位闲置率高达70%。
资料显示,燕达医院是国家医保、新农合、社保、工伤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开设有18个临床中心。“现在北京各医院人满为患,设备和医生都是高负荷运转。北京大医院里有的设备我们这都有,甚至一些设备北京没有的,我们也有。北京医院里的核磁检查有的要排队一个月,可我们的核磁检查等医疗设备都闲置着睡大觉。”燕达医院副院长周怀龙说。
燕郊与通州隔潮白河相望,距离北京市中心只有30公里,为解决设备闲置问题,燕达医院曾经跟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朝阳医院洽谈合作,计划将需要做检查的患者用大巴车拉到燕郊做检查,一方面缓解北京大医院压力,同时提高自己设备使用率,然后双方利益分成。但面对行政区划和医保政策阻隔难题,这一双赢的设想很难顺畅跨过潮白河。
医保衔接难“过河” 看病报销成心病
我国医疗保障长期以来实行属地管理制度,各地实行定点管理制度。周怀龙告诉记者,燕郊地区居住着近30万北京务工人员,虽然燕达医院就建在家门口,但“一条潮白河,隔开两重天”,这些进京务工人员的医保关系绝大部分在北京的单位,在燕郊看病无法顺利报销,因此医院始终没有较高的就医率。
“作为一家民营医院,设备我们可以配置,专家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但医保报销不对接成为北京务工人员在燕郊看病的最大障碍,目前我们的门诊量中这些人所占比例不足5%。”周怀龙说。
多位燕郊“北漂”向记者表示,燕郊医院无论多方便,但基本要自费,一般只有急诊才去。尽管在北京看病十分“折磨人”,但大病、慢性病却不得不选择在北京治疗。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都推行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通过选择1家至3家异地定点医院解决异地看病问题,但异地报销结算依然是个难题,尤其是大病、慢性病的参保人,异地看病报销个人负担重、手续繁琐、报销周期长等问题成为很多人的心病。
周怀龙告诉记者,异地就诊,患者需要先到北京市卫生局走程序审批,需要来回跑好几个地方。到燕郊看病时,需要患者先垫付现金结算费用,然后再把报销单据拿到北京报销。患者报销时,北京市有些部门还不承认燕达这种民营医院的检查报告,报销比例偏低。
“隔了一条潮白河,各种政策都不衔接。现在医院病源严重匮乏,每年的巨额亏损都够开两个中型医院,只能苦苦支撑,等待政策调整。”周怀龙说。
承载北京功能疏解 医保对接盼望“漫游”
今年85岁的段德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师,老伴党女士是北航幼儿园退休老师。目前两个女儿移居国外,儿子也在异地退休,这对空巢老人选择在燕郊养老。谈起医疗问题,段德午说,目前老伴多病,主要在燕达医院或燕郊人民医院看病,但报销只能回北京或者把资料寄回北京,然后再从北京把报销后的费用打过来,如果医保可以实现异地结算就方便多了。
段德午口中的养老居所,是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是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载北京产业外溢重点扶持的养老产业。许多在此养老的老人都是北京人,他们看中的是这里完善的服务和就近的医疗设施,但是异地看病报销难的确成为一个“硬伤”。记者走访看到,目前8栋养老楼房只开放了3栋,入住率仍然只有70%左右。
当地一些医疗界人士表示,医保报销互联互通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问题,一根光纤、一套报销系统就解决,难点在于行政体制藩篱和利益分配上。燕郊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局长金伟琪也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制定后,北京部分功能要逐渐疏解,人口的外溢要伴随着产业跟进和政策调整。只有打破行政壁垒,才能真正推进协同。
据三河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洪涛介绍,因医保人均缴费基数、标准、药品报销范围、起付线等都有差异,目前北京和河北医保人员异地报销在多方面存在一些障碍。2013年,河北省与北京市签订了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就包括探索医疗保险合作、技术交流、医学院校合作等多方面内容。
目前,国务院医改办已就“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拿出时间表,2015年,要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同时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对于承载首都人口和产业外溢的周边地区来说,医保省际“漫游”、异地即时结算或许不再遥远。 (记者宋强、齐雷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