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迎来公车“拍卖热潮” 透明买卖仍需健全制度

2014年03月07日11:28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迎来公车“拍卖热潮” 透明买卖仍需健全制度

  甘肃省公务车新年首次拍卖近日在兰州落槌。甘肃省多个政府部门的25辆公务用车参与拍卖,最终有23辆车被买走,成交价326万元。此次参加拍卖的车辆有些属于涉案罚没类,有些属于置换型,前来竞拍的多是社会个人与私营民企。

  2014年以来,中国一些地方迎来公车拍卖的集中处置期。江西新余市有500辆“二手”公车向社会拍卖,拍卖所得款项将上缴国库;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了121辆公车,并采取网上竞价的方式,民众可以在网上观看、监督竞价过程。

  随着中央去年底决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以来,中国公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3拍卖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拍卖业年拍卖成交金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22.23%。其中,在新兴拍卖领域,机动车拍卖受公车改革等因素影响,全年表现突出。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文宏认为,公车拍卖是执行中央关于公车管理相关规定的配套措施,其力度及范围都远超以往,是顺民意、得民心的举措,也是遏制公车违规使用的好方法。

  但公车改革尤其是公车拍卖也遭到了一些诟病。有人担忧,有些公车会被内部人士低价买走;有地方虽有拍卖程序,但不对社会公开。

  据了解,甘肃省此次公车拍卖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竞拍者本人需要缴纳保证金、办理号牌和竞拍手续后,方可参加拍卖。

  承办此次拍卖的未来四方集团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世烈表示,国家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在拍卖前期必须在地方官方媒体登载公告,因此公司拍卖前在当地的纸媒和网媒都作了公告。“为保证此次拍卖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有意者可在前三天的预展期间内查看测试车辆。”

  杨世烈还指出,进入拍卖程序以后,任何人没有办法做手脚,“因为拍卖场的原则是价高者得,最后达到边际效益的最大化”。

  周女士是当天的一位竞拍者,她是自由职业者,此前在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拍卖消息。她认为,“如果拍卖有猫腻,组织方就没有必要对外公告,所以不担心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周女士连续举牌多次后,以20多万元买下一辆奥迪A6。她认为,虽然最终的拍卖价格偏高,但物有所值。因为公务用车的车况、日常保养和使用情况都相当良好,“虽然拍卖花些钱,但今后的日常保养能省去不少”。

  实践证明,建立透平、公开的机制是保证公车改革顺利推行的必要保障。针对当前公车改革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诸如拍卖流程不够完善和人们对国有资产如何处置的担忧,有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公车拍卖成为阳光下的“透明”买卖。

  “在公车拍卖的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公车拍卖的制度功效,关键要做好相关的制度设计,比如建立车辆资产评估,拍卖流程全程监控,车辆处置后续跟踪等机制,防范公车拍卖异化为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的新渠道,也要遏制其成为阳奉阴违的权宜行为。”文宏说。(记者梁军 张文静)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