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深阅读

审批做减法 监管做加法

贺林平

2014年02月20日09: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张智超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的一名执法人员。2月19日,他和往常一样,对位于容桂镇的天佑城购物饮食娱乐广场进行日常检查。与以往不同的是,张智超手持一台平板电脑,在上面输入企业营业执照注册号,系统立刻自动生成了一张“套餐式”监管检查表,实现实时移动监管。

  “这是广东首个集合多部门业务的综合监管平台,涵盖了全区所有登记在册的12万多户市场主体信息。”他一边查看一边跟记者解释,以前检查一个企业需要2个小时,一天只能巡查四五家;现在当场即可录入检查结果,并通过3G网络实时传送,相比过去先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纸上,再回局里录入到电脑中,监管效率提高1倍以上。

  当前,以降低门槛、简化审批为核心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在广东的顺德、珠海、东莞、深圳等试点地区,改革均激发了极大的创业热情,市场主体数量大涨。但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更加难啃的“骨头”摆到了面前:“宽进”之后,该如何“严管”?

  顺德在“严管”上率先破题,2月19日发布《顺德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监管工作方案》。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恒看来,该方案确立了“谁审批、谁监管”与行业监管有机结合的原则,构建起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公众参与和司法保障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张智超所使用的“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宽进”改革,必以完善的后续监管体系作保障

  作为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试点之一,顺德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改革,基本确立了商事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两分离”,实现了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的转变。

  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发展活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后,顺德新登记公司数量月均增长约35.6%。

  但是,商事主体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监管难度加大。与12万多户市场主体、5万多家企业的监管对象相比,顺德监管系统从事一线监管的执法人员只有约250人,人均监管200家企业,外加280家个体工商户,难度可想而知。

  顺德区副区长、市场安全监管局局长赵万雄说:“任何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的‘宽进’改革,如果没有完善的后续监管体系作为保障,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市场违法行为将层出不穷,转变政府职能无从谈起。”

  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建立分类监管机制

  “在审批上‘做减法’,但是在监管上‘做加法’。”顺德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审改办主任闵乐萍说。

  《后续监管方案》提出,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无证经营行为的违法成本,形成对违法行为的威慑机制。同时,在让违法者承担民事责任实现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强化刑事惩治,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刑事司法对犯罪行为的惩治、威慑作用。

  此外,顺德致力于通过创新监管模式,使“严管”发生“化学反应”。顺德区委常委、区委区政府秘书长周驭洪表示,在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基础上,引入信息化这剂“催化剂”,推动协同监管。

  《后续监管方案》提出,提升市场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区通用综合监管系统平台,各部门有关市场主体的登记信息、许可审批信息、日常经营状况、违法违规记录、年检备案、检查监管资料等,经整合后均纳入系统。通过监管信息共享和线索共享,实行“一家发现,抄告相关,协同监管”。建立信息共享的大平台,是监管“做加法”的最有力手段,但并不容易,必须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

  此外,顺德建立分类监管机制,将市场主体划分为不同类别,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管措施,以便将监管重心放到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企业和事项上,力争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的监管效能。

  引入社会监督,构建多元共治监管体系

  在顺德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监管力量相对庞大的企业数量,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这时,“引入第三方参与监管很有必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夏伟认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带,有利于改变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局面。

  “信用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一定要建设一个不良信用的综合平台,也就是信用不良者的‘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整合银行、法院、税务、保险、劳动、知识产权、海关等平台上的信用资料。”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周林生表示,目前都是各个部门和单位自己公布,难以对信用不良者形成压力。

  这一点,顺德的《后续监管方案》也有考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扩大咨询投诉渠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管体制”是方案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

  方案提出,建立全区统一的信息公示平台,依法将企业的登记信息、备案信息、年报信息、许可审批和监管信息、违法违规记录等信用信息向社会公开。同时,畅通行政投诉渠道,建立全区统一的政务咨询与行政投诉平台,鼓励和方便市民参与社会监督。

分享到:
(责编:王飞飞(实习)、段欣毅)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