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战争形式在演绎,作战方式和指挥手段在变化。2012年9月,由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麦克·欧文撰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甫一问世,便引发世人的高度关注。虽然该书记述的仅是一次短促的、规模极小的战斗行动,但反映的却是现代战争的全新形态,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未来战争提供了一具鲜活的标本。
先悟者明,先手者利。研读此书,从中可以获得对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前瞻性、规律性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军加速实现军事转型、深化军事改革的战略关口,必须非常重视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不断更新军事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克敌制胜的招法对策。
2011年5月1日深夜,一支24人的美军小分队在远离美国本土1.2万公里的巴基斯坦境内,一举击毙了“恐怖大亨”本·拉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叶落知天下秋。虽说《艰难一日》只是刻画了一支特种小分队,记录了一次小规模的战术行动,但却囊括、浓缩了几十年来美军新军事革命的成果精华,值得我们明察之、慎思之。
“精兵作战”之钥开启全新战争思维之门
诗圣杜甫曾以“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论述战争的一般特质和哲理,但只有到了今天,信息化的军事技术和新型战争理念才使之成为客观现实。24人的小分队、40分钟的“海王星之矛”行动,没有大兵团的集结,没有旷日持久的作战,没有排山倒海的冲锋。最后,以手持一支轻武器的本·拉登被猎杀,而宣告美国除去了十年反恐战争的心腹之患。
“海王星之矛”行动告诉我们:未来战争中,一个目标可能影响一个体系,甚至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败,通过打节点、攻要害,以“马钉”和“蝴蝶”效应即可实现破体系、撼全局;未来战场,首战即决战,首战见分晓,一战定乾坤,不可能像孙膑赛马那样让“下等马”首先上场,再逐步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围绕关键节点的首战制胜,逼迫交战双方必须摒弃“数量取胜”的传统信条,挑选最精锐的部队对阵,通过王牌对王牌的较量、刀尖对刀尖的碰撞,以求“毕其功于一役”,其实质是精兵与利器合力出击的倾力角逐。
从古至今,“兵贵精而不贵多”一直被奉为兵家强军制胜的法典。民国时期的军事家蒋百里对“精兵”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盖谓兵力之大小,不在其数量,尤其在品质也。”“兵力与兵数,尤不可混。数也者,就人马材料之数量而言;力也者,则数量外,加算以人马教育之程度、材料品质之精粗者也”。可见,“精兵”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
《艰难一日》中的海豹突击队,让我们看到了与传统意义上“敢死队”“大刀队”截然不同的“精兵”面貌:训练严苛,炼狱似的“地狱周训练”“恐怖屋训练”,不断挑战队员体能和意志力极限;作者在行动前因为清单列表太多而向组长请示到底带什么装备,组长说“你觉得海外部署作战需要带什么,就把什么带上,就这一条。”这让每一个士兵都学会动脑子,想事情,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专家,比教科书都清楚怎样执行任务”;结构优化,20多人的小分队包括了突击队员、狙击手,还有通讯专家、爆破专家、翻译等专业保障人员。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不仅仅是几十人特战小分队的战术行动,空军的一架战机、海军的一艘舰艇,都有可能肩负着“承载”战略意图的重大使命,执行瓦解敌战争体系的重大任务。以“集中精锐打敌要害”为指导,锻造一支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新型“尖刀”部队,确保无论威胁来自哪里,都能够克敌制胜不辱使命,应当成为我们需要解答的新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