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2月1日电(记者樊永强)每天清晨,都被国际列车飞驰而过的隆隆声唤醒。
这里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陆路口岸——新疆阿拉山口。往东,通往中国内陆;往西,通向中亚、欧洲。特殊的地理方位,使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被誉为亚欧大陆桥“桥头堡”。
新春时节,记者来到这里,与守卫国门的边防官兵一起谈变迁、话使命,为祖国守岁。
丝路桥头话变迁
“哨卡的历史,可以说与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站在阿拉山口国门前,正在国门前哨蹲点执勤的某边防团政治处主任谢新召告诉记者。
老家在河南的谢新召已在中哈边境守防多年。“刚来那会儿,边境贸易才刚刚兴起。”谢新召说,二十几年过去,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为“黄金口岸”。
位于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的阿拉山口,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这里还是举世闻名的大风口,年均6级风以上的天气就有250多天,最大瞬间风力可达12至13级。冬夏温差最多达84摄氏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记者注意到,经过边关军民多年细心呵护才长大的树,几乎都朝着一个方向歪着。谢新召说,这都是“风的杰作”。
1962年,部队第一次在这片不毛之地设立了边防哨卡。半个多世纪来,驻防条件从最初的“三峰骆驼一口锅,顶风冒雪住地窝”,到现在的钢筋框架结构保温节能营房,经历了数代变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拉山口作为战略大通道、经济大动脉、能源中转站的特殊地缘优势逐步显现。始建于1990年6月的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石油管道、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年过货量占新疆16个口岸总过货量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口岸”。
记者看到,尽管是新春佳节,但通过口岸东来西往的货运列车、客运汽车依旧络绎不绝。
阿拉山口边防连国门前哨班营房距铁路轨道不到100米。排长薛华兴告诉记者:“每天通过国门的国际列车有20多列,节假日期间也从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