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仍然落后
去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广东全省高校院士总数还比不上南京大学一所学校,广东省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仍然落后,需要追赶学习。
高校水平与GDP规模很不匹配
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深圳,目前只有2所本科院校。
佛山、江门、惠州、肇庆都仅有1所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环顾国际经验,英国诺丁汉大学以“城市建于智慧”为办学理念,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由于它的研发源泉和人才源泉,在其周围形成了“硅谷”。但在珠三角的一些城市,高校数量和人才培育的能力仍然有待完善。这种现象,在深圳表现得较为明显。
资料显示,深圳市共有全日制高校10所,其中设有本科学位的高校仅占2所。去年年底,“网大2013中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在经济规模与高校资源匹配度排名中,深圳位列全部218个城市的最后一名。有分析指出,按照平均每所大学与GDP的平均数据推算,深圳至少还缺19所大学。
GDP排在广东省前列的佛山目前仅有3所高校,其中唯一一所市属大学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校本科生14080人,专科341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去年获准设立3个学位硕士点,今年计划招收首届研究生,招生人数约45人。
江门也只有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五邑大学,遗憾的是邑大暂无国家级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目前仅有10个省级实验室。
不过,在高校数字和本科生人数上,珠海的数据十分可观。据悉,珠海市目前共有10所高校,设有本科的高校7所,2013年年底,在校大学生总数约12.7万,其中含高职学生2.7万;硕士、博士研究生总数约800人。
亟须培养本土人才
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度已越来越大。
一所优质的高等院校之于城市,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知识素养,也能依靠高校所拥有的科研能力、人才队伍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部分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依然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建立完善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与城市更加“对口”的人才队伍。
数据背后的人才困局——
随着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求贤若渴的现象不光出现在传统制造业,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但在经济逐渐繁荣的背后,一贤难求的尴尬和人才层次的不完善也逐渐突显。
这个时候,人才队伍如何优化、如何形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等,也成为各城市面临的困局。
“吃苦耐劳”人才亟待转型
“搞实体经济,珠三角有一批企业家、有一批市场人才堪当改革大任,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高智力为特征的产业,人才问题已然成了最大瓶颈。”
从一名陶瓷厂的运泥工到企业主管生产总监,佛山新乐卫浴的戴日华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做了生意、当了老板、大家到大城市发展都是拼了命地“奋斗”,每一个人只要吃苦耐劳就能够成为“掌门人”。而今,他认为经济水平和创业环境比以前更好了,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戴日华的话,印证的正是广大人才队伍结构的数次转型优化。改革开放初期,“洗脚上田”的农民开始发展工业,促进了多个城市现代工业的腾飞。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地级市又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请进来”、“派出去”大规模培训外向型经济人才,实现了从内到外、从内源型经济到内外源型经济双轨发展的转变。
在对珠三角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尤其关注人才问题。他直言:“搞实体经济,珠三角有一批企业家、有一批市场人才堪当改革大任,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高智力为特征的产业,人才问题已然成了最大瓶颈。”
以佛山、东莞为例,摆在首位的是电子信息网络深入实体经济形成的物联网,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文化传媒、设计等创意产业、现代金融服务等,人才工作正如戴日华的感慨一般,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需要创新、更加需要转型发展。
工业城市中山,也在转型过程中体会到了人才转型不明显带来的困惑。中山市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小俊认为,中山作为一座工业型城市,目前主要以加工型的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决定了中山目前最需要的还是中层技术、管理类人才,但目前中山的企业中,大约七成的员工都是普工,且对企业的转型升级作用不明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