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岁末、2014年年初,49岁的代课教师李黎明心里暖洋洋的,在“1314”的日子里,他每月的工资从1200元一下涨到了3269元。
对这个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大山里干了23年的基层代课教师来说,这是“遇到了天大的好事”。
上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李黎明从电大毕业。由于没有全日制文凭,李黎明在家乡甘肃省临洮县找不到一份正式工作。他就和妻子在村里开了一家裁缝店,妻子帮人量体裁衣,他在店里做些开票、记录的“文字工作”,那时一个月能挣200元。
后来,李黎明在店里遇到了广河县三甲集镇上马家小学校长,这个山村小学校长看着裁缝李黎明写得一手好字,一下有了兴趣。老校长得知他因没有全日制文凭找不到正式工作后,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如果愿意,就来我那里代课。”
受做教师的母亲影响,从小就想当老师的李黎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橄榄枝”,离开裁缝店,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上马家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并且一干就是23年。
李黎明清楚地记得,刚工作第一个月,他领到了60元的工资,比他当裁缝时的收入少了一大半。“发工资总不敢在人前领。”多年来,李黎明一直有个习惯,发工资总是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去领,生怕被别人看见。
“学生的工资都比我高。”在李黎明工作的学校,不断有他当年的学生学成回来任教,每次发工资时,这个有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总会有些伤感——十几年前教过的学生刚参加工作,工资都比他高好几倍。
虽然工资微薄,但20多年里,李黎明看着教过的学子一批批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他觉得很有“成就感”。20多年里,他曾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要骑车走15里的山路去学校,“晴天我骑车,雨天车骑我。”后来随着教学管理任务的加重,他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家中事务都是妻子一人扛着,对儿子更是觉得歉疚,“欠家里的太多了。”
这些年来,李黎明也有转公办教师的机会。但每次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总是名额很少,竞争激烈,年纪已大的他考了几回都名落孙山。
对家庭的愧疚,收入的微薄以及渺茫的前途,不时考验着这个扎根山村学校的代课教师。
最困难的时候,李黎明也有过转行的机会。有一年,曾有远房亲戚介绍他去外面做石油生意,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个重情的男人想着大山里的学生,还是没忍心离开。
如今,当初去做石油生意的朋友发了财,住上了大房子,开着好车,孩子都出国了。听到这个消息,仍在山村校园,拿着千把块钱工资的李黎明笑笑说:“就习惯干这个,也不知道图啥,求得心安算也是一种回报吧。”
多少年来,干着一样的活,赢得过各种荣誉,李黎明的待遇却一直很低,家庭生活十分拮据。这个朴实的男人心里一直盼着,有一天能像正式在编教师那样,拿上一样的工资。但是每每想到这里,他又总会劝自己,“不要抱太大希望”。
事情终于在这个冬天有了转机。
自2011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以来,广河县先后建成了14所幼儿园。幼儿园增加了,幼儿教师却一下有了230个缺口。为解决学前教育师资紧缺,广河县决定引进一批教师。
“做一个既好吃又好看;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招录方案。”考虑到还有一批年富力强、教学能力突出的代课教师仍在教学一线,广河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通过公开考试,从332名代课教师中择优选录100名补充学前教育。考虑到老代课教师多年来的付出和贡献,在招考办法上,广河县采取了文化课和工龄、获奖加分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办法,确保公平、公正,择优录用。
李黎明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332名代课教师中选录100名,县内竞争三成的录取率,考取的可能性很大。李黎明下定决心,全力准备参加这次考试。为了支持李黎明,学校减少了他工作量,同事们也在工作生活中给予很多帮助,鼓励他积极备考。
发榜当天,李黎明独自一人,一早就来到了县教育局大楼,等待考试结果揭晓。
榜单贴出,李黎明以综合测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这次招录考试。看到自己的名字位列其中,这个有23年教龄的代课教师不禁潸然泪下,“盼了20多年,一下实现了,自己都不敢相信。”
按照招录办法,此次招聘的学前教师和正式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同时,按照教龄、学历等指标,具有同样的评职称的资格;这部分教师退休后,享受在编教师同样待遇,所有这些都由县财政承担。
前不久,李黎明领到了考试后的第一个月的工资。“3269元,厚厚的一叠,真是太高兴了!”考试前,李黎明曾向同事们许诺,只要成功考取,将以当地最隆重的方式——宰骆驼招待大家,以此庆贺并感谢多年的帮助和支持。
这个元旦,李黎明张罗着宰了两峰骆驼,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庆贺自己人到中年的大喜事。最近,又有喜讯传来,县上分给教师的廉租房也有代课教师名额,李黎明分到了一套55平方米的廉租房,他准备新年好好装修一下,把媳妇从老家接回来,一家人就可以团圆了。
按照此次广河县出台的面向招录学前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李黎明明年就可以享受到小学高级职称待遇,届时,他将拿到3600元左右的工资,将是全校的高工资。
2014年元旦,李黎明回首往事,感慨无限。他想着趁精力还旺,再好好干几年,“不辜负政府的关怀,给村里培养更多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