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黄威 薛红喜报道2014年1月1日,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实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取消了夜间人工观测和部分观测数据。观测业务调整涉及各级气象部门观测、传输、资料、预报、服务、科研等各项业务,牵一发而动全身。观测业务调整对国家气象中心的天气业务运行特别是早间灾害性天气预报及预警、冬季降水相态预报以及涉及天气实况的描述可能产生影响,为此,国家气象中心未雨绸缪,有序应对,确保了业务的平稳过渡。
自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调整文件印发以来,国家气象中心积极部署、认真研讨、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尽最大努力降低观测业务调整对预报业务的影响。一方面加大自动观测资料的综合利用力度。充分利用自动站新长Z资料、FY-2E卫星资料等资料,优化现有的技术资料库,开发建立一套程序用于新资料的融合,特别是高质量完成对云、能、天等要素的资料融合;将自动站部分资料融入地面观测数据中,向预报员尽可能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观测信息。二是结合各种自动观测资料特点制定出一套区分各类天气现象的评判标准。首席预报员和领班预报员发挥技术带头作用,依据相对湿度、能见度、风等资料综合判断雾、霾、沙尘等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利用地面温度、降水量、积雪深度等气象要素,结合已有的适合本地的温度与降水相态统计分析关系综合判断降水相态。三是改进自动观测资料和替代资料的性能和检验评估方法。通过历史比对及个例分析,结合下一步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定期总结、检验等流程。
此次观测业务调整是对国家气象中心新时期业务适应性的一次历史考验,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历史契机,该中心在积极应对的同时,将牢抓机遇、认真思考,推动国家气象中心气象现代化发展进程。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