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生产源头第一关
专家指出,为遏制稀土走私,应在生产源头把好关,并完善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制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稀土走私活动猖獗,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稀土开发源头没有把住。据相关部委负责人估计,2012年全国非法稀土矿产量估计有4万多吨,违规冶炼分离产品有5万多吨。相比之下,去年我国有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的企业分别生产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7.6万吨和8.2万吨。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黑稀土”屡打不绝,稀土走私分子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如果管理好资源开发源头,后续环节将成无源之水。
其次,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尚有不足之处。我国于1998年出台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制度,本意是保护稀土资源,但在部分专家看来,这一政策存在多种不足:一方面,我国在限制稀土初级产品出口的同时,却鼓励稀土功能材料、器件等产品出口,虽然出口产品的档次有所提高,却没有起到防止稀土资源流失的作用,反而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矿区生态;另一方面,现有制度没对不同稀土产品的战略价值做进一步区分。张安文表示,稀土有17种元素,与北方企业生产的镧、铈、镨、钕等轻稀土产品相比,南方产的镝、铽、铕等重稀土产品储量小,价格高,战略价值也更大。
再次,出口税号、产品目录跟不上行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稀土有17种元素,性状和用途差异很大,而且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稀土产品已有400多种、1000多种规格,出口的稀土产品也有上百种,目前稀土出口税号却只有50来个,部分产品与出口税号脱节,既无法满足监管需要,又导致资源流失和走私现象。同时,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新产品也不断涌现。目前在出口管理上,却仅将稀土产品简单分为氧化物、盐类和金属三种,造成管理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张安文在内的专家建议:第一,在把好资源开发源头这一关的同时,加大打击稀土走私力度,遏制稀土资源非法外流的势头。
第二,结合我国稀土资源勘探、开发状况和下游应用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新材料、新能源等军工、民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制订实施《稀有金属管理条例》和《稀土企业生产经营资质管理办法》,健全行业管理体系。
第三,进一步优化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应根据每种稀土产品的特点和战略价值,进一步制定细致的出口管理目录,增加稀土产品出口税号。同时,适度放宽镧、铈这两种积压较严重的轻稀土产品的出口限制,同时对重稀土资源开发和出口进行严格管理。
第四,逐步限制外资投资稀土冶炼分离和新材料生产项目,把稀土行业的对外合作重点放在稀土功能器件和终端应用产品上。
(来源:经济参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