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方式花样繁多
受利益诱惑,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方式走私稀土,给海关等部门监管增加了难度。
除了呼和浩特与包头海关部门侦破的这起稀土走私案件,近年来,青岛、南宁、深圳等地海关也侦破过不少稀土走私大案,其中多起案件的案值在1亿元以上,显示出稀土走私活动非常猖獗。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马荣璋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稀土走私活动很猖獗,比如,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我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
瞿峰则表示,受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带动,近年来,全球稀土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我国加强了对稀土行业的监管,一些企业和人员受利益诱惑,开始铤而走险走私稀土。“以本案为例,越南K A D公司拿到货后,也是转销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赚差价,我们获得的信息显示,其获利幅度在50%以上!”
“2009年以来,我国每年的稀土出口配额由5万多吨减少到3万多吨,与此同时,全球的稀土消耗量却在增长,而国外却没有出现稀土紧缺现象,说明海外存在合法渠道之外的稀土货源,而且供应规模很大。”包头一家稀土企业的负责人说,借助近年来我国的稀土产品出口量和国外的稀土矿产量、稀土消耗量估算,每年变相出口和走私的稀土预计在2万吨到3万吨左右。
近些年,我国海关打击稀土走私活动的力度日益增大。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仅2012年我国就查获走私案件14起,没收稀土产品2603吨,案值达4.4亿元。今年8月15日到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等八部门又联合实施了新一轮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稀土行为专项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稀土的特点是种类多、体积小、价值大,这为走私分子采取措施逃避监管提供了便利,也给海关等部门监管增加了难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稀土走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产品名目上做文章。比如把稀土含量高的产品申报为含量低的产品,把含有镧、铈、镨、钕、镍的储氢合金粉谎报成负极合金粉或合金镍粉,或以出口铁合金、邮寄样品等名目逃避监管。
二是在政策漏洞上做文章。有些外资企业,在国内深加工的稀土产品往往含有超量的稀土元素,将稀土深加工产品出口后在国外再提取稀土元素,以此来逃避管制。也有外资企业在当地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比如稀土永磁材料有6道生产工序,有的外资仅加工前几道工序就把产品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囤积。
三是以性状相似产品的名目出口。稀土有17种元素,产品名目多,颜色各异,存在识别和查验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海关不可能做到每批必检,有些产品还免检,因而造成了很大的漏洞。
四是在品名归类上做文章。目前我国能生产400多种、上千个规格的稀土产品,出口税号却只有50种左右,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比如有的企业把应该交税报成不交税的,把价值高的产品伪报为低的,把稀土含量高的稀土合金伪报成含量较低的。
由于花样繁多,近年来我国采取的一些管理措施、打击行动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走私活动依然防不胜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