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显示中国态度
《财经国家周刊》:上海自贸区作为近年来令人瞩目的改革大动作,你认为其在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上有什么战略意义?
李扬:这是件大事。有人用第二次改革开放来形容,我认为恰如其分。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战略,更应当从国际层面来理解。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贸组织WTO一直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及环境,以其一整套有关国际分工、国际交易的规则影响着世界。中国历经了11年的艰难谈判,最终加入WTO成为成员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套规则原本有利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原始状态,让美国等意识到这套制度“不那么好用了”,意识到国际经济秩序逐渐开始有利于中国,由此引发了欧美等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摩擦加剧。
随后,美国将重心转移到G20这一国际组织,试图在国际治理中更多地依仗这一仅20个国家就覆盖了全球贸易86%的国际平台,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战略诉求。因而,中国的出口、汇率、投资、经济发展方式乃至政府调控作用等一系列内部问题,在G20会议上都被抬至桌面,甚至被评价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不久,中国在G20组织的影响力渐增,G20也成为了中国积极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因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开始另起炉灶,从2011年起就陆续设立各种新的国际贸易协定,勾画着新的国际规则蓝图。但这些新举措大多仅覆盖了发达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都被边缘化,导致新兴经济体必须重新表明自己的立场,并思考应对战略。
上海自贸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方面,自贸区表达了中国对参与新兴国际规则的积极性,不仅停留在参加谈判、讨论等阶段,而是在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率先划出一块试验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各地对自贸区的理解不尽相同,有言论认为这又是一个政策优惠区而已。但实际上,自贸区已经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诸多新规则融汇进来,更多地涉及到知识产权、劳工保护、企业设定、环境保护等多方位问题,表达出中国政府对国际环境、国际治理机制的最新态度。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而言,自贸区又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
李扬:对于国内形势,我认为有几点比较重要。
首先,上海自贸区将实行全然不同的政府监管方式,从过去我们熟悉的审批制度转为负面清单管理。提交申请之后,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项目,原则上自贸区都可以自己操作。而政府职能,从事前审批过渡到了事中和事后监管,这对中国政府是个极大的挑战,对过去一趟趟“跑部钱进”和低效率项目执行具有颠覆性意义。
其次,金融领域也将出现重大变革。其核心,并不在于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等外界的关注点,因为在资金具备流动性这个客观的事实基础上,很可能出现全国范围内人民币可兑换的局面,风险可能应运而生。
关键在于,中国能够主动在内地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改变过去始终倚靠香港的局面,也加速台湾地区、新加坡和伦敦等地人民币离岸业务的竞争和发展,是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战略意义显著。
短时间内,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或许还很难显现,但对制度改革的作用却会很明显,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不仅能试验如何负面清单管理、试验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自由流动,也能试验出中国央行管理流动性的能力。两三年内,其对经济改革的辐射性影响就将显现出来。
李扬简介
1981,1984,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评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会副理事长。
曾5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和论文奖。已出版专著、译著2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大型金融工具书6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40余项。
(来源:新华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