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李扬:美联储QE退出也可能使中国受益【3】

2013年11月01日12:52    来源:新华财经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李扬:美联储QE退出也可能使中国受益

  客观评价量化宽松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深刻影响国际经济形势的一大因素,莫过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退出。对于其对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舆论大多表现为“一边倒”的责备。对此,你怎么看?

  李扬:在量化宽松问题上,美联储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世界因此非常动荡。

  首先必须明确,美国的货币政策确实值得全球关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略美联储的动态,过去几十年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的强大主宰力有目共睹。尽管历史上美元地位也曾有过波动,但当下美元对全球的意义却在加强。

  此长彼消,相对应的是欧元的削弱。金融危机后,无论是在各国外汇交易货币和储蓄货币中的占比上,还是各国对抗风险的货币选择上,美元的地位都在上升。

  但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历来都以本国经济为主要依据,以解决国内问题为最终目标,很少考虑他国情况,很少能负起世界货币的责任来,使得量宽对全球的影响更为严重。

  其次,我们要评价其退出,就要对过去量宽政策的实施、途径和利弊进行深度分析。客观看来,量宽确实在全球普遍陷入危机、全球流动性不足的当口,将美国当局原本8000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提升至3.5万亿美元,以美元超发避免了全球资金短缺的危险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量宽对全球经济的“过”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尽量规避其退出将造成的不良影响?

  李扬:负面影响肯定不可避免。

  首先就是潜在的通货膨胀。近年以来,从美国开始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原本不具备实施量宽功能的欧洲央行,也因缓解欧债危机而被赋予了“放水”功能,使其调整货币政策的功能不断完整,成为危机中的获益者。

  但与此同时,欧洲央行用货币来购买成员国政府债务的行为,实质上变成了发行货币,使得欧洲货币泛滥危机相伴而生。随后,日本的安倍经济学等出台,全球货币泛滥至各国无法有效应对的程度,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美联储一说收紧,各国不仅担心美国这几年多出来的超2.5万亿美元的货币量该如何回收,更担心欧洲、日本乃至中国等如何回收,何时回收。

  但如果不面对这一难题,超发的货币就将在物价上“做文章”,并引发黄金等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波动,导致更严重、更深层次的危机隐患。

  其次,量宽无疑助长和深化了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结构的缺陷。

  要规避量宽退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要研究其退出途径。应该意识到,退出是一个可能持续5?10年的中长期过程,我们不能慌张。这5?10年中还可能出现非常多的变故和反复,不可能突然出现全球范围的逆转性变化。这是一个趋于缓慢、复杂的过程。

  此外,欧洲、日本和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后续退出,也应该被纳入考虑范畴,最终综合各国情况得出应对之策。我认为,即使美国率先开始启动量宽退出,其影响也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财经国家周刊》:具体到对中国的影响,美国退出“量宽”究竟利弊如何?

  李扬:我判断,对中国来说,就算结果不是积极的,也至少是中性的。

  早年美联储推出量宽时,中国就是受害方——资本和贸易双顺差因此加剧,大量热钱涌入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相对应地放出大量人民币,引发了通胀压力。为了对冲通胀压力,监管方又只能将银行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至20%以上,远超出全球其他国家水平。

  不仅如此,央行加大了央票发行的种类和规模,且原本早应取消的金融机构贷款通则等被一再推迟,重重枷锁压在了中国的金融系统身上。

  应当说,美国量宽过程中,中国金融结构被进一步扭曲了,随着外汇压力加大、人民币涌入增多,央行惯常的对冲手段被用尽甚至被过度使用,出现了诸如“钱荒”等金融结构扭曲的典型事件。

  如果说中国的金融系统具有内外两方面的问题,那么外部问题就基本来自于量宽。

  由此可以判断,美国量宽退出一些,中国银行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就能够下降一些,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二点,退出量宽势必使得一部分投机性资金外流,热钱涌出。实际上,这个被动去杠杆的过程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将不断上升,黄金价格不再如此投机而趋于相对稳定,将极大地稳定中国的进出口形势,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

  我认为,尽管量化宽松退出确实会对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产生一定副作用,但因量宽而受损的中国却可能从此受益,尤其是在我们的金融系统已经被高度扭曲之后,量宽退出不会有多大的副作用。

  对我们可能出现的不利,在于将使得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金融形势。当下,我们金融形势的复杂度已经难以描摹。应对量宽退出,我们需要更全面地评估所有产生自内部和外部的变化。量宽退出的每次冲击都可能造成我们内外部的波动,需要我们非常有序、谨慎地采取对策,来恢复中国金融系统的整体功能。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