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纪录片仍然“在路上”

2013年10月28日08:5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纪录片仍然“在路上”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可以预见,2014年对国产纪录片可能会有较大的需求。在政策利好推动的大好形势下,国产纪录片现状如何?怎样提高国产纪录片的质和量?

  □撰文 记者 何晶 实习生 肖安芝

  1 有预算却买不到高质量节目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广发[2013]68号)文件。《通知》明确特别提出:按周计算,平均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

  这意味着,2014年纪录片播出平台对国产纪录片将有巨大的需求。但在此需求下,是否有足够多且好的国产纪录片提供给观众?

  据了解,目前,仅央视记录频道每年就有700小时的首播新片缺口,频道总监刘文表示当下国产纪录片精品太少,往往有预算却买不到高质量的节目。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能为播出平台提供纪录片的制作公司只有数十家,而纪录片发达的国家,相关制作公司往往有两三百家,同时存在大量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日播栏目会遭遇片源难题,眼下的原创纪录片片源远未达到电视播放机构的需求。

  2012年,全国生产纪录片600余部,虽然产量是2011年的3倍,但除了少部分精品外,质量平平的作品居多,甚至有许多不合格,无法达到播出要求。有的把一两个地下乐队成员当做拍摄对象,标榜是所谓“新生代”纪录片;有的纪录片号称是“活力中国”,实际上只是满眼的酷跑、涂鸦。业内人士毫不客气地说,许多纪录片经不起推敲,制作者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只是将不知所以的素材堆积在一起,以为就是“纪实”。

  2 纪录片产业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羊城晚报:广电总局近日下发通知,明年上星综合频道,新闻、经济、文化、科教、生活服务、动画和少儿、纪录片、对农等公益性节目播出时长每周平均不少于30%。其中,平均每天6时至次日1时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您认为,目前国产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如何?我们是否有足够多且好的纪录片提供播映?

  张同道:目前中国纪录片发展迅速,正处于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期,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加。但是,因为在这之前,长时间的边缘化,传播平台的减少,制作力量的分散,加上工业化程度较低,纪录片产业仍然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虽然央视纪录频道带动了全国纪录片发展,但精品数量有限,专业水准的团队仍然很少,因此,短时期内无法提供足够多的精品。

  纪录片的平台增多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好作品,依然在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中徘徊,对纪录片产业的意义不大。因此,工业化、市场化是纪录片发展的核心动力。

  羊城晚报:谈到电视纪录片,之前不少观众认为它就是宣传片或广告片,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人们对纪录片的看法似乎开始发生了改变。您能否谈谈,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最大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同道:确实,《舌尖》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变脸源于2012年,在这一年,中国纪录片酝酿已久的力量终于喷发,就像一座深沉的火山。它改变了公众关于纪录片低品质的形象与漠然,逐步建立起了工业化生产模式和市场机制,也树立了品牌。因此,我才会说2012年是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

  2012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在《魅力纪录》与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迅速走红,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美食与故乡、童年链接,以东方人文气质完成国际表达,穿透社会网络神经,一播出就引爆全社会的美食欲望和亲情回忆,制造了一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传媒事件。

  继《话说长江》、《望长城》之后,中国纪录片再一次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制造公众话题,将纪录片从小众引向大众,带来一场持续火热的“舌尖热潮”。可以说,在中国,这是纪录片第一次牵动如此多的社会神经,创造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奇迹。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