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纪录片仍然“在路上”【3】

2013年10月28日08:5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纪录片仍然“在路上”

  宣传味少了 宣传效果好了

  受访人:刘效礼【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政策给国产纪录片又加了一把柴

  我参加过很多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刚开始感觉我们的纪录片跟国外的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国产纪录片说教味太重,另外技术上也不像外国的纪录片的画面质量那么好。但这两年来,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的纪录片也可以立于世界纪录片之林了。

  我从1966年开始做纪录片,到现在已经47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还是有不少很好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丝绸之路》,直到《望长城》,评论说《望长城》是那个年代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节目形态上颠覆了中国电视屏幕,大家才知道,哦,原来纪录片可以这样拍。

  如今,从央视记录频道CCTV9的开播,到央视1套《魅力纪录》栏目的开播,中国纪录片有了更多展示的舞台。

  进入本世纪后,电视剧和娱乐节目非常繁荣,观众心态也非常浮躁。但在2010年前后,广电总局出了好几个关于纪录片的文件,都是鼓励纪录片创作。这一次广电总局的政策,我认为是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又加了一把柴。

  与国外优秀纪录片的距离越来越小

  去年,《舌尖上的中国》在纪录片频道播出,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纪录片史上,又诞生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包括后来又出现了一大批像《丝路》、《超级工程》的纪录片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作品。纪录片频道对于全国的纪录片人来说都是一个平台,好节目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比试,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味道浓,很接地气,少有宣传的味道。实际上,纪录片里的宣传味道是对观众的打扰,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我们说要用国际性的纪录片语言把中国文化传播好,而《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最没有宣传味但实际上起到了最好的宣传效果的纪录片。具体情况我虽然不清楚,但这部片应该卖给了很多国家,只要是好节目,谁会不喜欢?

  现在国产纪录片和国外优秀纪录片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最近我在四川一个纪录片评比中看到很多好节目,明显感觉到我们的进步。我担任的是自然与环保类的评委会主席,我们很多片子已经可以和外国比了。比如央视和英国合拍的《非洲》就非常好,央视自己拍的《丹顶鹤》也非常好,拍的是齐齐哈尔的扎龙湿地和江苏盐城的一个湿地,都是丹顶鹤生活、繁殖的地方,很棒。以前我们社会类、人文类的片子和国际纪录片的距离比较小,而环保类的距离很大,但现在我明显感觉到进步,至少是不自卑了。

  做纪录片的是一帮清贫、朴素、真实的人

  除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多了,各个电视台对纪录片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那么接下来我估计纪录片的价码也会提高。如果每天必须播放半小时纪录片,这得有多少需求?需求增加,价码自然就会提高。以前纪录片卖得很便宜,这价钱纪录片人都羞于开口,每分钟几百块钱。

  做纪录片的人都是特别真实的人,纪录片最珍贵的也是真实,付出那么多劳动,但我们的付出和获得的东西不成比例。所以现在还在做纪录片的都是一帮比较清贫、朴素、真实的人。电视剧、文艺演出都是高价,但纪录片绝对不会这样。

  我们拍《望长城》的时候,1988年开拍,1989年稍微停了一下,正式动工要算是1990年。那时候我们在北京一天的劳务费就是5块钱,到京外去,包括我们去到罗布泊很艰苦的地方,在那待了18天,劳务费就是每天8块钱。做纪录片的,发不了大财,更发不了横财,很多现场拍摄,包括空中的、水下的,都是非常艰苦的。

  现在不少城市的电视台没有了专业的纪录片队伍,也有很多导演改行了。一部分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另外也跟之前纪录片没有播出的渠道和平台有关,队伍可能就渐渐萎缩了。

  但是,现在看来,我对中国纪录片的未来是看好的,我有充分的信心,不悲观。我认为,观众的欣赏趣味需要引导。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看纪录片,这跟播出平台多了有直接的关联,毕竟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看多了,观众也想换换口味。

  电视台没有纪录片就是“缺钙”

  有位智利的纪录片导演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家庭没有相册是件很悲哀的事,你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的收视率也许是比不上娱乐节目、比不上电视剧,但一个电视台没有纪录片,那就是“缺钙”。这就像五星级酒店里的总统套房,总统套房的开房率绝对不会高,老百姓住不起,但没有总统套房,你就评不上五星级,它代表着一种质量。我觉得央视的《魅力纪录》就等于总统套房,可能开房率很低,平时没什么人住,但它总归是总统套房,能坚持去住的绝对不是一般人,也就是说看纪录片的人,和看电视剧的人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我们正在迎来纪录片的黄金时期。首先要改进的是资金投入,有了资金保障后,归根结底还是创作观念的问题。现在我们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的间隔太长了,应该每年都出一部,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里程碑一样,不断地出现,那就好了。

  目前中国纪录片队伍的整个外部创作形态是联产承包的大包干形式,发展到后来肯定需要整合。现在政府投入很少,都是企业赞助解决资金问题。我认为将来需要规模化经营,像央视一样。如果每一个省都有一个纪录片频道,那就等于是整合了资源。当然,现在暂且先不奢望每个卫视台都有一个纪录片频道,有专门的纪录片栏目就很好。

  我们国家大,事也多,纪录片的资源很丰富。现在已经开始迈开追上国际的步伐,对于宣传中国也好,展示纪录片水平也好,都是非常有益的。随着一些政策的落实,肯定会越来越好。我相信今后中国会成为纪录片大国。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