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纪录片仍然“在路上”【2】

2013年10月28日08:5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纪录片仍然“在路上”

  3 以宣教型作品为主的局面近两年开始改变

  羊城晚报:不少观众都喜欢NHK或BBC制作的纪录片,您认为我们现在跟他们的差距主要在哪儿?

  张同道:主要差距首先是价值观的问题。西方纪录片关注的大多是人类命题,如自然、生命、宇宙、环境等,它关系到每个人;中国纪录片目前主要还在处理身边的问题——这也与中国的发展现状相关,受众面受到限制。其次,制作模式的差距。NHK或BBC都是公共频道,其纪录片以高品质著称,不以收视率为最终目标,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模式。中国纪录片正在探索自己的制作模式,但还在路上,因此作品质量还不稳定。与此同时,传播模式也不一样。NHK或BBC都是西方主流纪录片平台,已然形成国际品牌,制作与传播都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中国纪录片才刚刚开始迈出国际化步伐,建构国际品牌也还需要时间。

  羊城晚报:今年,央视纪录频道参加戛纳电视节,9部原创纪录片参展。包括您参与联合导演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同时获得第十一届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特别荣誉奖、第九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儿童与家庭短片奖。能不能说国产纪录片已经走向国际了?

  张同道:应该说,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化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即理念上从宣传到传播的变化,制作上逐步工业化,价值观逐步向人类高度贴近,但远未到达国际水平,仍然还在路上。个别作品获得国际奖项,这只能说明部分中国纪录片已经具备了国际水准,但并不表明整体行业达到了国际水准。

  羊城晚报:就国际纪录片的发展态势而言,可分为以工业纪录片为代表的主流商业纪录片、非主流的独立纪录片,以及商业化独立纪录片。我国的纪录片目前主要呈现怎样的形态?

  张同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纪录片是以宣教型作品为主,意识形态色彩很浓,宣传色彩很重,这个局面也是近两年才开始有所改变,而以工业纪录片为主的局面尚未形成,但正在逐步建构;独立纪录片比较发达,但商业化的基本没有。

  4 纪录片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羊城晚报:《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显示,比对2012年中美纪录电影市场数据发现,国产纪录片进入院线市场仅有2部,合计票房130万元。而美国电影院线市场出产纪录片141部,总收入达到1.3亿美元。您认为,造成国内纪录电影票房如此难堪的原因何在?

  张同道:一方面,中国院线是商业片的提款机,根本无视文化和艺术的多元性,缺少细分的院线系统;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具备院线放映潜质的作品非常少,即使放映,也没有多大商业价值。

  羊城晚报:中国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现状是否不太乐观?有媒体报道称,很多城市电视台已经没有纪录片专业队伍了,很多导演也都改行做了其他。纪录片面临商业和市场考验,却无法留住人才和队伍。您认为呢?

  张同道:中国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危机就是人才。原有纪录片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和工作模式,而新生代尚未形成,专业教育与实践行业脱轨,同时,纪录片工作者尤其年轻人至今仍然面临生存问题,行业基础比较薄弱,利润空间很小。因此,危机并未远去。

  羊城晚报:您曾在访谈里提到,中国纪录片产业才刚刚起步,那么,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张同道: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机制问题。我们需要面向市场的运营机制,包括融投资、营销、制作等元素,但目前基本还没有形成。其实是人才问题,我们现在缺乏国际化、专业化的纪录片人才。最后是市场,我们需要真正符合商业规律的、具有驱动力的市场。

  对于全国而言,纪录片是个整体行业,不应当是条块分割的地方空间,因此,资源整合势在必行。纪录片产业发展让人才短缺显得日益急迫,纪录片教育也亟须调整与发展。与此同时,纪录片的文化和美学特性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有待培育多元共生的局面。

  张同道

  出生于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中心主任,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市2009年电影十佳人物,曾任中国金鹰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加拿大班夫电影节、美国ReelChina电影节评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电影、电视传播与受众调查,曾主持大型受众调查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课题与教育部、北京市课题7项

  有多部(套)纪录片作品入围国际电影节和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10余年,出版多部理论著作。多次获奖。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