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绿飘带)那些“改天换地”的生态大工程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35年前启动的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绿色长城”。无独有偶,20世纪以来,很多国家都先后实施了规模巨大的生态工程。这些工程“改天换地”,不同程度缓解了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灾害,也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美国的“绿腰带”
“一个毁掉自己土壤的国家也将毁灭自身。森林是土地的肺,它净化空气,也给予大众清新的力量。”这句名言出自上世纪30年代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的总统罗斯福。他主持的美国“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又称罗斯福工程)是世界造林史上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30年代,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加上干旱,美国中西部大草原遭严重破坏,沙尘暴成为一大灾害。沙尘暴刮起来时遮天蔽日,史称“黑风暴”。有统计称,1932年、1933年与1934年,美国分别发生“黑风暴”14次、38次和110次。那时,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量土地荒废,农民背井离乡,但又值大萧条,生活十分艰难。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即要求时任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研究大草原植树造林的可行性。当年8月,华莱士向罗斯福提交美国林业局一份6页的报告,建议为抑制风沙危害,从加拿大边境到墨西哥湾之间2000多公里长、160公里宽的区域内造防护林带,每条林带宽30米左右,彼此间隔不超过1.6公里,从地图上看就像美国的“绿腰带”。
据统计,“罗斯福工程”实施期间,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共植树2.2亿株,营造防护林总长度约3万公里,面积近10万公顷。美国政府当时为这一工程支付了约750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政府还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以每月30美元雇用18岁至25岁的单身男子植树造林。1933年至1942年间,先后有3000多万名单身男子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既保证了“罗斯福工程”顺利实施,又为增加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到1938年,美国中西部被风沙刮走的土壤量已减少65%,1939年雨水再次降临大草原,旱情终于结束。此后几年,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大草原也再次被丰收的小麦染成一片金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