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那些“改天换地”的生态大工程【2】

2013年09月28日09:55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那些“改天换地”的生态大工程

  日本的百年治山

  日本不仅国土狭小,而且可以说是“穷山恶水”。1850年,日本全国寸草不生的“秃山”面积约440万公顷,远超过这个岛国的耕地面积。但日本政府百年整治后,今天这一数字已降至137万。正因为治山成功,日本近年来虽然地震、暴雨不断,却再未出现过规模过大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

  日本大规模整治荒山的背景,是近代化发展中日益严重的砍伐森林行为以及因此带来的灾害隐患。在1907年山梨县等地暴发大规模水灾后,本着“治水先治山”的原则,日本政府于1911年以天皇名义为灾区拨款重建山林,这被视为百年治山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治山活动以恢复过度砍伐的植被为主,在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前提下,荒山转让承包,并通过立法加大对滥砍滥伐、盗伐误伐的惩治力度。受益于这些措施,到上世纪20年代,日本的山林已逐渐恢复。

  然而随着军国主义抬头、扩充军备,日本又出现了过度砍伐森林的现象。二战末期,东京、广岛、长崎等地被轰炸,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战后重建时再次大规模砍伐山林,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

  1953年,关西和九州地区大水灾使日本政府再次意识到治山治水的重要性,并在抗灾中设置了“治山治水对策协议会”,并于1960年制定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从此,有计划的长期国土整治活动在日本正式展开。如今日本的人工造林面积已达到约1000万公顷,

  在治山造林中,日本政府根据林地的功能不同,将人工林划分为“防沙林”、“防风林”和“防潮林”三大类。并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调配树种和种植手段。尤其是环绕日本列岛的“海岸防护林”,不仅能调节气候,还成为海啸防护系统的一环。日本林野厅的报告显示,2011年“3·11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时,虽然海岸防护林无法像防波堤那样阻止海啸上岸,但也有效缓解了海啸冲击,对控制灾害蔓延起了积极作用。

  当战后治山种下的树苗成材,日本的人工林也进入资源利用期。2009年,日本林野厅重新调整《森林林业再生计划》,提出“2019年木材自给率达到50%”的发展目标。这也标志着,原本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也有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并从此开始了长期开发计划。

  “改造大自然计划”和“绿色坝”

  如果说,美国“罗斯福工程”和日本百年治山是人工造林恢复生态系统的成功范例,其他国家的效仿中也有教训。

  二战后,前苏联欧洲部分的草原地带由于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旱灾和干热风频频发生。苏联领袖斯大林提出了规模超过美国的“改造大自然计划”,倡导在草原区植树,计划在1949年至1965年间建造各种防护林570万公顷,建设8条大型国家防护林带。

  然而这项工程准备不足,随着1953年斯大林去世和苏联撤销林业部,工程实质上中断。4年间苏联实际营造防护林287万公顷,保存下来的只有184万公顷。直到1966年后,苏联才再次把防护林建设列入国家计划,到80年代初,全苏防护林面积已超过500万公顷。但是随着苏联解体,大规模营造防护林的工程再次中止。

  “绿色坝”是北非五国协力抗击撒哈拉沙漠的生态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东北部,也跨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边境。工程计划用20年时间,在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20至40公里范围内,营造松树为主的各种防护林300万公顷。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程已种植了70多亿棵松树,总面积达35万公顷,整个工程延续到21世纪。理论上该工程能使阿尔及利亚林地面积每年扩展10%,但实际上并未完全达标,撒哈拉依然在向北扩展。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仅植树而没有恢复沙漠边缘的草地植被,而且树种也不适合当地环境。(综合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林小春、驻东京记者蓝建中报道)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